说实话,这事儿你要是当个段子讲,都没人信。
就好比两个老牌棋手,在棋盘两端斗了一辈子,互相算计着对方的每一步,眼睛里只有彼此。
结果一局终了,抬起头才发现,旁边那个一直默默看棋、偶尔递个茶水的家伙,不知什么时候已经在旁边摆了个新棋盘,而且快要将死他们俩了。
这个被看走眼的“家伙”,就是中国。
今天全世界都在讨论“中国崛起”,但这词儿其实特没劲,听着像是一夜之间蹦出来的。
哪有那么多的一夜成名,不过都是百炼成钢。
你把时钟往回拨个几十年,去问问华尔街那帮玩弄资本于股掌的精英,或者克里姆林宫里那些眼神深邃的战略家,中国在他们眼里算老几?
我猜,答案大概率是轻飘飘的。
对于美国来说,那是一个刚睡醒、揉着眼睛,准备出门打工的穷亲戚。
市场够大,人够多,手脚也麻利,拿来组装个手机、缝个袜子,完美。
咱们给你订单,给你技术,让你加入我们制定的游戏规则,你好我好大家好。
这背后的小算盘是:我吃肉,你喝汤,但掌勺的必须是我。
至于你会不会自己起个灶台单干?
开什么玩笑。
至于北边的俄罗斯,那会儿正经历着“休克”后的阵痛,老大哥的架子还在,但里子已经空了。
看着隔壁这个曾经跟在屁股后面学习“先进经验”的小老弟,也开始折腾什么“市场经济”,心里头估计就一个念头:别玩脱了就行。
那是一种混杂着失落和优越感的复杂情绪,压根就没把你当成同一量级的选手。
他们都看错了,错得离谱。
他们以为我们是百米冲刺,玩的是爆发力,几十年红利一过就得歇菜。
可他们不懂,咱们骨子里玩的是“马拉松”,比的是谁的气更长。
当他们忙着搞金融衍生品、玩虚拟经济的时候,我们却在干着最笨、最苦的活:修路、建桥、盖电站。
这些东西,短期内看不到收益,却是把一个国家从头到脚“格式化”重装的底层代码。
你看,这就像打游戏。
别人都在忙着买皮肤、秀操作,追求酷炫的击杀数据。
我们呢?
默默地在地图的每一个角落插眼、清野、升级基地。
过程枯燥乏味,甚至被人嘲笑“不会玩”,但等到后期团战的时候,大家才惊恐地发现,整个地图的资源都已经是我们的了。
最逗的就是科技这块儿。
本来剧本写得好好的,高端技术由美国掌控,中国负责中低端制造,大家相安无事。
结果美国人一回头,发现咱们的5G基站已经修到了他们家门口,航母在下饺子,空间站都自个儿建了一个。
这下他们彻底坐不住了,那感觉,就像是教会了徒弟,结果徒弟不仅出了师,还要自立门户,甚至想把师父的招牌给砸了。
于是各种围追堵截就开始了,芯片、技术、贸易,能上的手段全上了。
这操作,非但没把咱们摁住,反而像是给一个憋着一口气的人狠狠捶了一拳,直接把任督二脉给打通了。
咱们硬是在悬崖峭壁上,用最原始的办法,凿出了一条自己的路。
你不是不卖我光刻机吗?
行,我自己研究。
你不是卡我脖子吗?
那我就把自己的骨头练得比谁都硬。
美国人的焦虑在于,他们发现自己亲手打造的全球化体系,最终培养出了一个最强劲的竞争对手,而且这个对手还不按他们的牌理出牌。
俄罗斯的感慨则更深沉,他们眼睁睁看着一个曾经的伙伴,用一种他们看不懂、也学不会的方式,走到了连他们自己都未曾达到的高度。
更有意思的是咱们的国际玩法。
过去是人家定规则,我们来适应。
现在咱们也开始组局了,比如那个“一带一路”。
我们不跟你讲什么“普世价值”的大道理,就一条:想致富,先修路。
我们带着工程队和投资,你去问问那些被西方国家“教育”了几十年还是一穷二白的亚非拉兄弟,他们更欢迎谁?
这不是抢风头,这是在提供一种新的可能性。
世界那么大,凭什么只能有一种活法?
所以,当今天我们再聊起这份“世界骄傲”时,它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港口、铁路、桥梁,是深夜里依旧灯火通明的实验室,是每一个普通人加班的夜晚和充满希望的明天。
美国和俄罗斯不是没预见,而是他们的剧本里,根本就没有我们这样角色的设定。
可现实往往比剧本更精彩,不是吗?
这个世界最魔幻的地方就在于,你永远不知道那个角落里默默努力的人,什么时候会惊艳所有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