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折叠屏手机进入原型开发的消息,就像一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瞬间在消费电子板块激起千层浪。
蓝思科技股价飙升超过10%,工业富联直接封住涨停板,整个电子行业涨幅逼近1.7%。 而就在同一时间,富士康突然要求数百名中国工程师撤离印度工厂,这一动作让苹果的海外扩产计划蒙上阴影,供应链的波动性再次成为焦点。
医药板块的爆发则像一场蓄谋已久的起义。 政策端连续释放重磅信号:创新药临床试验审批时间压缩至30天,全链条支持措施覆盖研发到支付环节,行业瞬间被点燃。 生物医药指数单日涨幅突破1.35%,超过八成的医药股集体收红,量能同步放大7%。
今年以来,国产创新药出海交易金额屡创新高,临床数据频繁亮相国际舞台,行业从“求生”转向“进攻”的姿态愈发鲜明。
电力设备板块的异动同样耐人寻味。 行业强度指数在连续8个交易日站稳50分水岭,内外政策形成罕见共振:美国取消太阳能和风能项目征税,中国光伏玻璃巨头宣布联合减产30%。
隆基绿能等龙头股底部放量,技术面呈现突破迹象,资金开始向确定性更高的“反内卷”领域集结。
机构席位的操作却透露出矛盾信号。 7月3日当天,某信席位大幅减空2382手,但其他主力反手加空3567手,最终净空单增加1185手。
更微妙的是,这些加空动作主要通过平仓买单实现,而非新建卖单,像极了获利盘在指数创年内新高后的技术性撤退。
而就在前一天,市场刚见证机构单日减空7200手的激进动作,多空节奏切换之快令人目眩。
主力资金的调仓路径进一步印证了分歧。 7月2日半导体板块遭抛售64亿元,计算机板块净流出32亿元,而光伏板块逆势吸金42亿元。
钢铁、水泥等周期板块突然异动,低估值资产成为避险选择,科技成长阵营则面临流动性挤压。 这种“拆东墙补西墙”式的流动,暴露了增量资金不足的软肋。
北向资金的缺席让市场失去重要锚点。 港股休市导致外资通道关闭,内资不得不独自应对3450点关口的攻防战。
上午两市成交额萎缩近900亿元,主力资金净流出332亿元,下跌个股数量是上涨股的近两倍,指数强势背后藏着普跌的暗流。
技术派交易员紧盯的3450点防线,在7月3日上午经历多次试探。 上证指数盘中创出年内新高后迅速回落,小时线出现顶背离信号。
创业板指则在2200点附近反复拉锯,科技股回调与光伏权重护盘形成角力。 这种震荡被部分策略师解读为对前期突破的有效性确认,但调整周期可能持续3-6个交易日。
政策预期成为多空博弈的核心变量。 上午证监会突然发文强调“努力稳定市场”,引发对政策托底的猜测。
散户的焦虑在分化行情中被无限放大。 当机构通过期指对冲风险,当主力在板块间闪转腾挪,普通投资者却要面对62只涨停股与3106只下跌股共存的撕裂市。
有人在高股息银行股里躺赢,有人在科技股回调中割肉,市场用最残酷的方式诠释着“选择大于努力”。
中信席位的期指操作提供另类风向标。 7月3日其对沪深300合约减空610手,但其他玩家在IM中证1000合约上加空2067手。
这种大资金在大小盘风格上的对立,让“抓主线”的难度陡增。 有交易员调侃:“跟着中信做波段,跟着散户做反向”已成当下生存法则。
人民币汇率悄然回升至7.15关口,与美元指数跌破97形成呼应。 历史数据显示本币升值周期往往伴随A股风险偏好提升,但这次北向通道关闭让效应延迟发酵。 外汇市场的暗流涌动,为股债商多市场联动埋下伏笔。
主力期指持仓的“安全线”概念悄然流传。 当净空单维持在82997手且低于10万手时,部分策略师将其视为持仓安全垫。 但数据派提醒:机构上周曾单周加空2万手,又在三天内减空近万手,这种大开大合的操作让所谓“安全线”充满变数。
银行板块的季度级放量上涨被少数人捕捉。 当多数投资者追逐热点时,工商银行等大行正悄然创出新高。 这种“慢牛”走势不被短线资金青睐,却是观察长期资金动向的活标本。 有投资人感叹:“当你嫌弃银行股涨得慢时,它已走完半个牛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