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体育

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新闻动态 >

北京大学将全面取消绩点!不卷了?

点击次数:183 新闻动态 发布日期:2025-08-05 01:24:58
近日,北京大在学校内网发布了关于本科学业评价工作的通知,即绩点改革方案。 内容包括:从2025级学生起,在各类含有学业评价的工作中不再使用绩点;课程考核成绩可采用百分制或等级制进行评定和记载(等级制成绩不换算成绩点);不再设置指导性课程成绩

近日,北京大在学校内网发布了关于本科学业评价工作的通知,即绩点改革方案。

内容包括:从2025级学生起,在各类含有学业评价的工作中不再使用绩点;课程考核成绩可采用百分制或等级制进行评定和记载(等级制成绩不换算成绩点);不再设置指导性课程成绩优秀率指标……

此外,为了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开展跨学科学习、修读挑战性较强的课程,该通知还提到:学生可在公共基础课程(部分)和专业课程包以外的课程内选择1门课,以“合格制(P/NP)”方式记载成绩。(成绩合格即可取得该门课程学分)

但其实,早在2022年,北大本部生命科学学院就已率先试点,如今,北大确定要把绩点制改革推广至全校,于今年秋季学期开始全校施行!

图源:生科院绩点改革

本次北大全校性的绩点改革方案,与生科院的试点相比,更全面、更细致、更“反内卷”,具有鲜明的带头作用。

除北大外,还有哪些高校也进行了绩点改革?绩点改革的风什么时候吹向全国高校?一起看看~

北大绩点改革解析

“合格制(P/NP)”抵消低绩点的后腿效应

通知中的第一点就提到“每学期第九周结束前,学生可用合格制(P/NP)记载成绩”,不过需要注意的是,部分选修课(如大学英语、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信息课程、军事理论、体育课)、专业必修课,以及学院规定不能改的课程,无法用合格制进行记载,而且只有一次机会,记载后不可修改。

也就是说,同学们若有一门选修课考得较差,绩点仅有3.5,那么我们就可以申请将其以合格制的方式记录成绩,以此消除这门课程对我们成绩的影响。

成绩可用等级制或百分制评定

通知中提出,从25年秋季学期开始,课程考核成绩可采用百分制或等级制来评定学业表现,并记载。任课教师可依据学院、专业、班级特色等选择课程的考核方式和成绩记载方式,并于选课系统公布。

等级制或百分制,本质上都是消除绩点的一分两分影响,减小同学之间的无效内卷。

取消优秀率限制,凭本事上桌

在此之前,对于单门课程,北大一直规定成绩优秀率不超过40%,不及格率不超过5%。

本次绩点改革取消了这种优秀限制,只要能力突出,就可以达到优秀标准,不会再出现仅一分之差,被卡在优秀边缘的情况。

不过,若整体成绩分布过于异常,还是会受到学校关注与督促。

学业评价使用绩点

实行百分制与等级制以后,不再以单一标准评价学生学业能力,学业情况将由成绩单完整体现,在各类含有学业评价的工作中不再使用绩点(2023级、2024级沿用原评价方式)。

最最关键的就是,今年的推免资格申请和审核工作依旧按原办法进行,即今年推免评定还是会用绩点作为评选标准。

之后保研会用怎样的方式,来作为推免中学业的评定标准,暂时还不得而知。不过可以确定的是,北大绩点制,自此成为历史。

北大的绩点改革既是警醒,也是风向标。从2022年的仅生科院开展绩点改革,到2025年的全校推行绩点改革,而且与生科院的改革政策相比,全校政策更加完善,缓解内卷的意图更加明显。

未来,绩点或许不再重要,同学们的学业容错率也会越来越大,等级制和百分制可能会成为新的主流评价体系。毕竟,到目前为止,进行绩点改革的院校,从不止北大......

多所985,“挥刀”向绩点

清华大学

早在2015年,清华大学就尝试全面改革现有学业评价体系,用A、B、C、D、E、F等12档记录学生的成绩,而不再是百分制。成绩单隐去具体分数与排名,仅显示课程等级,如A(90-100)、B(80-89)、C(70-79)等。

2019年,清华大学再次发布GPA改革方案、修订课程成绩管理办法,2019年及以后入学本科生的成绩记载方式将不再有“对等百分成绩”,学生正式成绩单中的成绩记录为等级制形式。这样一来,同一门课程取得90分和95分所获得的绩点是一样的,不过仍然存在为了四五分或0.5的绩点而卷生卷死的情况。

复旦大学

2024年6月6日,复旦大学教务处在官网发布了新修订版的《复旦大学本科生成绩记载规定》。作为复旦大学本科学业评价体系改革的重要一环,新规内容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的变动:

其一是引入P和NP设置,学生在校期间,可以选择不超过16个学分的课程,成绩不计入绩点计算;

其二是A和A+存在30%的限制,其余等级赋分人数不受限制,这意味着学生不卡比例的最大绩点从以前的3.3提高到了3.7;

其三,A以下等级对应绩点上移。总的来说,最大的变化就是同学们的绩点普遍高了起来,不再是普遍的3.3学子了。

华东师范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本科生的成绩记录方式依然保留百分制、五级制和三级制,由院系和任课教师根据课程重要程度和教学要求进行选择。但是最终成绩一律转换为等级制,即A、A-、B+、B、B-、C+、C、D、F九种等级。同时调整保研规则,将科研实践、社会服务等纳入综合评价体系(占比30%),弱化“唯分数”导向。

根据名次赋予等级,降低了因一两分之差而带来的绩点焦虑。同时各等级对应的绩点相差不大,仅有零点几分,这也意味着想保研的同学很难在绩点上拉开差距,需要多关注其他方面。

海南大学

作为“双一流”新晋高校,海南大学于2025年2月28日开始正式推行等级制成绩评定,从计较“GPA(平均成绩点数)”的小数点到只关注“优秀/不合格”。

学校教务处处长王志刚介绍说:“等级制旨在打破‘唯绩点论’,将学生从过度分数恶性竞争中解放出来,更理性地看待成绩,将精力投入科研创新、实习实践和素养提升中,让学习回归本质。当学生不再为89分与90分的差异焦虑时,才能真正释放内在潜力,投入更多精力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促进持续性成长,我们将纵深推进完善多元评价体系,确保公平性与科学性并重。”

取消绩点就能终结“内卷”吗?

那么,取消绩点就能终结“内卷”吗?恐怕也没那么简单。

事实上,一些学生卷不动绩点,就卷公益活动、卷科研等其他尺子。就像中考加试体育后体育应试化一样,等级制推行后,学生们仍会找到新的“卷点

说到底,绩点改革只是第一步。 若要真正终结“内卷”,更需破除教育中的功利化心魔,让教育回归本质——从“唯分数论”到“重成长论”,从“筛选人才”到“培养人才”,让评价成为“推动成长的动力”而非“冰冷的筛选工具”。

高校实行绩点改革的目的,在于缓解当下已经“畸变”的绩点制度,解救深受其害的同学,让同学们能以更轻松、更从容的姿态面对大学、过好大学生活。当社会不再将指标和分数等同于优秀,当学生能为兴趣和热爱而非功利化的目的探索和学习,大学才能真正成为创新人才的沃土。这或许道阻且长,但北大的改革,已然指明了方向。

文章来源:保研岛、中国教育在线,由江苏招生考试网整理,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