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砰!"枪声响起,一个年轻士兵应声倒地。电视剧里演的都是假的,现实中挨上一枪可不是闹着玩的。抗日神剧里那些中弹后还能继续冲锋的桥段,在真打过仗的老兵眼里简直就是在侮辱他们的智商。粟裕大将被火化后,骨灰里扒拉出来的三颗弹片,才是战争最真实的见证。
子弹打进人体的威力超乎想象,那可不是简单穿个洞那么简单。现代弹道学研究发现,一颗5.56毫米的子弹能在人体组织里撕出直径30厘米的瞬时空腔,这破坏力相当于在胸腔里引爆一颗手雷。抗战时期最常见的7.92毫米毛瑟步枪弹更狠,挨上一发整个肩膀都能给打飞了。有个老军医说过:"被这种子弹打中,伤口能塞进一个拳头。"
战场上最怕的就是腹部中弹。二战时期的数据显示,腹部中弹的士兵死亡率超过70%。当时医疗条件差,很多伤员都是活活疼死的。有个参加过松山战役的老兵回忆,那时候取子弹全靠铁丝弯成钩子硬往外掏,伤员疼得直咬木头,满嘴都是血沫子。云南腾冲的野战医院记录显示,1944年收治的两千多名中弹伤员里,能活过三个月的还不到四百人。
现在有些抗战剧拍得跟闹着玩似的。有部剧里战士用炸药包炸完坦克,撩起衣服一看就一道红印子,这哪是中弹啊,连蚊子包都不如。《血战钢锯岭》里那种血浆和肠子流一地的场景,才是战场急救的真实写照。要说拍得靠谱的还得是《上甘岭》,里面有个细节特别真实:伤员被子弹打穿肺叶后,呼吸时血沫子顺着弹孔往外喷,卫生员拿钢盔扣住伤口做封闭。
子弹留在体内的后遗症比中弹瞬间更折磨人。北京301医院收治过不少抗美援朝老兵,有人体内的弹片五十年后还在引发败血症。现代法医管这叫"弹道后综合征",说的是弹片在体内游走引发的慢性疼痛。有个老兵说过,每到阴雨天,伤口处就像有蚂蚁在骨头缝里爬,疼得整宿整宿睡不着觉。
沈阳九一八纪念馆里保存着一些真人弹孔标本,那些贯穿伤的创面比矿泉水瓶口还大,周围皮肤都是焦黑色的。看过这些实物的人都知道,真实的战场远比电视剧里演的要残酷百倍。有部投资三亿的抗战大片,军医用的止血钳居然是现代不锈钢的,这种细节上的穿帮让懂行的人看着直摇头。
抗战时期最缺的就是药品,全军储备的破伤风抗毒素连两个行李箱都装不满。很多伤员本来能活下来,最后都因为感染送了命。有个老军医说过,那时候做手术就跟赌博似的,伤员能不能活全看命硬不硬。现在拍战争戏的剧组真要较真,应该先去博物馆看看那些真实的战场遗物,而不是整天琢磨怎么把番茄酱调得更像血。
这篇文章想让大家都营造出积极向上又健康的网络环境,绝对不能有那种低俗的东西或者不好的信息。要是谁侵犯了别人的权益,就得赶紧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把事情处理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