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孟加拉国,不少人会下意识将其与贫困、落后挂钩,然而这个南亚国家近年来的经济表现却颠覆了许多固有认知。数据显示,其经济总量已超过面积是其 5 倍、人口多出近 8000 万的巴基斯坦,这一逆袭背后,藏着一个小国在人口与资源的矛盾中寻求突破的独特路径。
孟加拉国的国土面积仅与中国河南省相当,却承载着 1.74 亿人口,人口密度高达每平方公里 1265 人,是全球人口最稠密的国家之一。这种 "小国巨民" 的格局,曾被视为经济发展的沉重负担 —— 有限的耕地要养活庞大的人口,基础设施建设始终赶不上人口增长速度,甚至连日常用水、电力供应都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但正是这种生存压力,倒逼出独特的发展韧性。
纺织业的崛起成为孟加拉国经济突围的关键。依托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和普惠制关税优惠,该国成衣出口额从 2000 年的 50 亿美元飙升至如今的 400 多亿美元,占全球成衣贸易份额的 6% 以上,成为仅次于中国的第二大成衣出口国。在达卡周边的工业园区,数千家纺织厂昼夜运转,吸纳了超过 400 万劳动力,其中女性占比达 80%,这种产业模式不仅解决了大量就业,更通过女性经济独立推动了社会结构的悄然变革。
相比之下,面积更为辽阔的巴基斯坦,经济总量却被这个 "小邻居" 反超。巴基斯坦虽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更大的战略纵深,但长期受政局动荡、恐怖主义、农业效率低下等问题困扰,经济增长始终缺乏稳定动力。而孟加拉国自 1971 年独立后,尽管经历过军事政变、自然灾害等挑战,却在近 20 年保持了 6% 以上的年均增速,这种持续稳定的增长态势,成为其追赶并超越邻国的关键。
人口压力在带来挑战的同时,也孕育了独特的发展机遇。1.74 亿人口中,35 岁以下群体占比超过 60%,形成庞大的年轻劳动力储备。为将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口红利,孟加拉国近年来大力推广职业技能培训,在成衣制造、皮革加工等领域培养了大量技术工人。与此同时,海外务工人员每年寄回的外汇超过 200 亿美元,占其 GDP 的 10% 以上,成为平衡国际收支的重要支柱。
但人口与资源的矛盾依然尖锐。其国土面积仅 14.75 万平方公里,不及中国河南省(16.7 万平方公里),却要承载多出河南省近 8000 万的人口。在恒河三角洲的冲积平原上,70% 的土地用于农业,却仍需进口粮食才能满足需求;首都达卡的人口密度高达每平方公里 2.3 万人,交通拥堵、住房短缺、环境污染等 "大城市病" 日益凸显,如何在有限空间内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摆在政府面前的严峻课题。
经济结构的单一性也暗藏风险。纺织业占出口总额的 84%,这种过度依赖让经济极易受到国际市场波动和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冲击。近年来,西方品牌对供应链中的劳工权益、环保标准要求日益严格,孟加拉国工厂不得不投入巨资进行改造,利润空间被持续压缩。此外,该国工业基础薄弱,机械、化工等产品高度依赖进口,这种 "大进大出" 的模式在全球供应链重构中面临挑战。
即便如此,孟加拉国的发展仍值得关注。从人均 GDP 不足 300 美元的战后废墟,到如今突破 2500 美元,其用 50 年时间走完了许多国家百年的发展历程。在人口密度远超日本、荷兰等发达国家的情况下,通过聚焦劳动密集型产业、借力全球化红利,走出了一条适合自身国情的道路。这种发展韧性,或许比单纯的经济总量超越更具启示意义 —— 对资源有限的小国而言,找到精准的产业定位、激活人口潜力,远比盲目追求规模扩张更重要。
如今的孟加拉国,正站在新的十字路口。人口红利窗口还能持续多久?纺织业如何向价值链高端攀升?有限的国土如何承载持续增长的人口?这些问题的答案,将决定这个国家能否彻底摆脱 "贫困标签",真正实现从人口大国到经济强国的跨越。在南亚次大陆的竞争格局中,孟加拉国的逆袭故事,无疑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份独特的参考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