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体育

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新闻动态 >

殖民记忆的裂痕:韩国仇日与台湾亲日的历史根源

点击次数:111 新闻动态 发布日期:2025-08-20 12:04:30
# 殖民记忆的分裂:为何韩国仇日而台湾亲日? 1895年,大清在甲午战争中惨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台湾和澎湖被割让给日本。与此同时,朝鲜半岛也在日本的步步紧逼下,从清朝的藩属国沦为日本的殖民地。然而,几十年后,当殖民统治结束,韩国和台湾

# 殖民记忆的分裂:为何韩国仇日而台湾亲日?

1895年,大清在甲午战争中惨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台湾和澎湖被割让给日本。与此同时,朝鲜半岛也在日本的步步紧逼下,从清朝的藩属国沦为日本的殖民地。然而,几十年后,当殖民统治结束,韩国和台湾对日本的态度却截然不同——韩国人普遍仇日,而台湾社会却存在明显的亲日情绪。这种差异的背后,隐藏着复杂的历史和政治因素。

## 殖民统治的残酷:台湾与朝鲜的相似命运

日本对台湾和朝鲜的统治手段如出一辙:高压控制、经济掠夺、文化同化。在台湾,日本通过警察政治严密监控社会,强制推行日语教育,甚至逼迫台湾人改用日本姓名。朝鲜的情况更糟,日本不仅剥夺了朝鲜人的土地,还禁止使用韩语,强制推行“创氏改名”,试图彻底抹去朝鲜人的民族认同。

经济上,日本将两地视为资源供应地。台湾的粮食被大量征调,导致1944年米价暴涨50倍,饥荒蔓延。朝鲜则因日本的粮食掠夺爆发“米骚动”,无数人饿死。此外,两地都有大量民众被强征为劳工或“慰安妇”,成为日本战争机器的牺牲品。

## 战后命运的分岔:韩国与台湾的不同道路

1945年日本战败后,韩国和台湾的命运开始分化。韩国迅速建立起独立国家,民族主义情绪高涨,对日本的殖民历史深恶痛绝。而台湾则被国民党政权接管,随后陷入国共内战的风暴。1949年,蒋介石败退台湾,实行威权统治,本省人长期被排除在权力核心之外,甚至比日据时期更加压抑。

国民党在台湾的统治充满矛盾:一方面高喊“反攻大陆”,另一方面却对台湾本土建设漠不关心。腐败、专制、白色恐怖让许多台湾人对“中国”认同产生疏离。相比之下,日据时代虽然残酷,但在某些台湾人的记忆中,反而因国民党的对比而被部分美化。

## 认同政治的操纵:日本成为“美好他者”

1980年代后,台湾本土政治力量崛起,李登辉等本省籍政治人物开始掌权。为了建构“去中国化”的认同,部分政治势力刻意美化日据时期,将日本塑造成一个“现代化启蒙者”的形象。铁路、卫生、教育等殖民遗产被突出强调,而屠杀、压迫、剥削的历史则被淡化。

这种叙事迎合了一部分台湾人的心理需求——既然“中国”代表威权与压迫,那么“日本”就成了一个可供对比的“美好他者”。政治人物利用这种情绪,进一步推动“亲日”话语,甚至有人公开否认日本的战争罪行。

## 韩国的坚守:民族主义与历史清算

韩国则走了另一条路。由于朝鲜半岛历史上长期保持独立国家认同,日本殖民被视为外族入侵,民族仇恨根深蒂固。战后,韩国政府坚持清算日本罪行,慰安妇、强征劳工等问题至今仍是韩日关系的敏感点。韩国社会对日本的警惕从未消退,民间抵制日货、抗议日本政客参拜靖国神社的行动屡见不鲜。

## 历史是现实的影子

台湾的“亲日”和韩国的“仇日”,本质上都是政治塑造的结果。当现实需要切割某种认同时,历史就会被重新解读。台湾部分势力为了摆脱“中国”标签,选择拥抱日本;而韩国则因强烈的民族意识,始终对日本保持警惕。

殖民记忆的分裂,从来不只是历史问题,更是现实政治的投射。

本文以弘扬社会正能量为宗旨,若存在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及时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