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发现,这几年大家嘴里的“稀土”,已经成了一个新版本的“石油”了?但问题是,每次说到这三个字,总有人往中国一家独大的方向想,好像全世界的稀土都要拉到中国加工。可真的是这样吗?
我刚看到澳大利亚那条新闻,说它现在是中国以外最大的稀土生产国。那一刻我心里咯噔一下。之前美国前总统特朗普说过一句话:“美国的稀土根本就用不完。”当时我还以为他吹牛,但现在回头看,好像也不是完全没底。
我查了下公开资料。根据澳大利亚地质局2024年的数据,澳大利亚掌握了全球大约19%的稀土储量,仅次于中国的34%。产量方面,2023年澳大利亚生产了约2.6万吨氧化稀土,占全球的近13%,比几年前翻了将近一倍(来源:澳大利亚地质局、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也就是说,他们是真的在悄悄追上来了。
再看美国那边。加州的芒廷帕斯矿场,2023年的产量也恢复到了约4.3万吨氧化稀土(来源:USGS 2024年数据),几乎全是出口到亚洲再加工的。特朗普当年的那句话,其实背后是这么个逻辑——美国自己有矿、有钱、有技术,就是没打算全链条干,宁愿让别人炼、自己屯。
所以,那种“所有国家的稀土都得送到中国加工”的说法,其实也该打个问号。中国在稀土分离、冶炼、磁材制造这些环节上占了全球八九成产能,这是事实(来源:商务部、路透社)。但那是加工环节,不是资源储量。资源是多国分布的,连越南和巴西都在追着投。
我还注意到一个细节。去年日本的经济产业省公布,东京一家企业开始从海底泥提取稀土样本,目标是到2030年能自给30%以上(来源:日本经济产业省2023年报告)。连日本这种国土资源紧张的地方都不甘心全靠进口,那说明什么?说明大家都在找出路。
有意思的是,澳大利亚这波扩产背后,其实是美国、日本资金在撑。像莱纳斯公司,最大的股东就是日本基金。还有一个叫Iluka的项目,背后直接拿了澳大利亚1.2亿澳元的贷款支持。这些动作拼起来,你就能看出一个趋势——他们是在有计划地去“中国化”。
说“去中国化”有点敏感,但从供应链角度看,他们确实在分散风险。过去十年,稀土价格一波波起落,就是因为中国调控产量,一动就牵动全球。澳大利亚现在要抢这块蛋糕,说白了就是想有点议价权。
我翻到路透社的一段报道,美国能源部在2024年投入了超过4亿美元,专门扶持稀土再生项目。意思很明显,不仅要挖矿,还要回收旧电子设备、风电机组里的稀土材料。美国人向来算得清:既然要去依赖中国,那干脆把循环利用也算进战略安全里。
但话说回来,中国的地位短期内没法撼动。冶炼分离的工艺、设备、环保成本、产业链的成熟度,这些不是挖几个矿就能补齐的。澳大利亚的矿石大部分还是送到中国来处理,这点也没变。只是,他们在拼命拓渠道,不想被一个国家卡脖子。
我就在想,这是不是有点像芯片那路子。先是全球分工,然后慢慢打补丁,各自造生态。只是稀土的故事更复杂,它牵扯的不只是钱,还有能源转型、国防安全、甚至地缘政治。
而且最让我在意的是一个现实问题。中国的稀土占比确实高,但我们的开采强度和环境压力也越来越大。2023年工信部的数据,国内稀土采选业利润同比下滑超过20%,说明这活儿其实没那么赚。很多人只看到“垄断”,没看到背后那层“代价”。
所以我现在理解那句“占全球百分之八九十”为什么不是百分之百。因为稀土这东西,从地下挖出来那一刻起,就已经是全球博弈的一部分。你以为是矿,其实是筹码。
只是我纳闷,我们总说要“掌握关键资源”,可当别人悄悄补短板时,我们是不是也得反过来想想,接下来还剩多少牌能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