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比赛看完,我这手机就没放下来过,气儿还没喘匀呢。你说说,我这琢磨半天,到底是哪里不对劲?怎么每次看到这种结果,心里就堵得慌,感觉有什么东西梗在喉咙口,上不去也下不来。
北马这事儿,要不是韩日龙又冲出来了,我还真以为咱这马拉松界一片祥和呢。一个朝鲜运动员,顶着那些个大家明眼可见的资源劣势,又一次跑进了前三,成了亚洲第一,这叫什么事儿?你说巧合吧,也太巧了,你说人家实力吧,也太打脸了。
说实话,每次看这哥们跑,我心里就犯嘀咕。咱这顶配的装备,碳板鞋一穿,那叫一个专业,结果呢,人家穿着一双平平无奇的跑鞋,愣是能跟你掰手腕,甚至还把你掰下去了。这不是一回两回了,亚运会那会儿,我就看得眼睛都直了,这次北马又来一出,你说说,这像话吗?
大家总说竞技体育实力为王,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话没错。你看欧洲那些踢足球的孩子,哪个不是从泥地里、沙滩上滚出来的,那吃苦劲儿,是刻在骨子里的。咱这边,是不是太舒服了点?别跟我说全运会备战啊,高手不来,咱们就得看人家的背影?这个逻辑我真没法接,难道没来参赛的那些选手,就能证明我们不打脸了?
更别提之前U17女足那事儿了,那叫一个横扫千军,让大家伙儿看得是既扬眉吐气又心生疑惑。这说明啥?说明光靠吃海参、躺着舒服,那成绩它就是出不来。别老提什么天赋,天赋固然重要,可是在这个层面,哪个运动员是没天赋的?后天的努力和那股子拼劲儿,才是决定你到底能走多远的关键。
也有人跟我说,马拉松这东西,天赋的比重其实特别大,不是光靠练就能完全弥补的。这话听起来好像有点道理,可我总觉得,这背后肯定还有别的东西,是我们这些观众没看到或者被忽略的。比如说,人家朝鲜运动员那种训练环境,是不是逼着他们把潜力都榨出来了?
想想当年马家军,那会儿的条件可不比甚至比现在很多业余跑者都简陋,但人家能跑出成绩,那靠的是什么?总不能说是天降神力吧。这种吃苦耐劳的精神,是不是随着条件的改善,也跟着稀释了?我不是说咱的运动员不努力,但这种“打脸”的结果,真的只是简简单单的“实力差距”就能解释的吗?
别光盯着那几个跑进210的高手,咱能跑进215的也寥寥无几。业余高手和专业选手之间的差距,究竟是像大家想象的那么大,还是说,在某些特定项目上,这个差距正在被一些我们不愿意承认的东西给缩小了,甚至反超了?我这可不是要挑事儿,就是心里憋不住,这问题一直在脑子里打转。
每次看到这种事,我都在想,是咱们的训练方法真的有问题,还是说,我们对“吃苦”的定义,和人家根本就不在一个频道上?下次再遇到类似的情况,我们能看到的,还会是熟悉的背影吗?
声明:文章里90%以上都是原创,剩下的部分借助AI查资料和验证信息。写这篇文章的初衷,就是想传递一些正能量,不夹杂低俗或负面的东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