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晚间,瑞晟智能的股东宁波瑞合晟抛出了一份减持计划,打算在未来三个月内减持不超过187.27万股,按当时股价计算,预计套现约1.45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这家被市场视为机器人龙头的公司,股价从去年低点算起,区间涨幅曾高达729% 。
几乎在同一时间,半导体设备龙头微导纳米也发布公告,公司高管ZHOU REN因个人资金需求,拟减持不超过37.87万股,预计套现近2000万元。
而微导纳米的股价从去年低点18.31元一路涨至最高62.98元,涨幅同样惊人地达到了658% 。
这不禁让人疑惑,为什么这些前期涨幅巨大的明星公司,股东们会选择在此时纷纷减持? 这仅仅是巧合,还是反映了某种市场趋势?
如果我们把视野放宽,会发现瑞晟智能和微导纳米只是近期A股减持潮中的两个典型案例。
据统计,就在10月29日晚间,共有11家上市公司发布了股东减持计划,其中7家的拟减持比例超过了总股本的2% 。
而将时间线再拉长一些,情况更为明显。 进入2025年下半年以来,A股市场的减持潮持续涌动。
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9月底,累计有1979家上市公司发布了减持计划,涉及股东3597人次,预计减持金额将超过3800亿元。 这一数字,已经远超2024年全年的减持总额 。
从行业分布来看,电子、机械设备、计算机等新兴科技行业成为了减持的“重灾区”。 这些板块恰恰是前期市场反弹中涨幅最为显著的领域。
例如,智能驾驶龙头德赛西威被两大股东联手减持4.45%,套现规模接近25亿元;光伏组件企业阿特斯遭股东减持3%股份 。
甚至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俗称“国家大基金”)也活跃在减持队伍中。
截至2025年10月,大基金已减持燕东微1%的股份,并对沪硅产业发布了未来三个月减持不超过2%的计划 。
面对这些密集的减持公告,投资者们最关心的问题是:股东减持,到底传递了怎样的信号?
有一种观点认为,特别是对于像国家大基金这样的产业资本,其减持行为更多是市场化运作下的正常退出。
大基金一期成立于2014年,有既定的投资周期,对成熟期企业进行减持,是为了回收资金并投向更需要扶持的前沿领域,这并非是对整个行业的看空 。
另一种常见的情形是股东出于资金需求。例如,瑞晟智能的股东在公告中明确解释减持是“合伙人自身资金需求”。
尤其对于早期投资机构或个人,在股价经历大幅上涨后,选择套现落袋为安,改善生活或进行其他投资,这在很大程度上符合市场规律 。
然而,并非所有减持都如此简单。当减持行为与公司基本面潜在问题相结合时,尤其需要警惕。
例如,有些公司上市后募集资金使用效率低下,业绩增长乏力,却遭遇股东“清仓式减持”。
像杭州热电,其第四大股东及员工持股平台实施减持,自解禁以来累计套现达6.79亿元,而公司一年的净利润仅约2亿元。 这类减持更容易引发市场对公司前景的担忧 。
除了减持动机,减持的方式和规模也是判断其影响的关键维度。
从方式上看,通过大宗交易减持相比集中竞价减持,对市场的直接冲击通常较小。 大宗交易往往有特定的机构投资者接盘,并且有锁定期限制,本质上是长期资金的换手 。
从规模上看,减持比例低于1%且出自小股东之手的,对股价压力通常有限。
而像药明康德近期公布的合计减持比例达2%、金额超过63亿元的大规模计划,无疑会对市场情绪和个股流动性带来更显著的考验 。
审视公司自身的基本面,或许是应对减持消息最重要的锚。如果被减持的公司业绩持续增长、估值相对合理,往往能更快地消化减持带来的利空。
瑞晟智能在发布减持公告的同时,其2025年三季报显示,公司前三季度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0.20%,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30.33% 。
微导纳米同期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1.48%,归母净利润增幅更是达到64.83% 。 扎实的业绩增长是抵御股东减持冲击最有效的缓冲垫。
相比之下,那些估值过高、业绩却持续下滑的公司,在面对大比例减持时,股价调整的压力会大得多 。
此外,监管环境也为减持行为划定了更清晰的边界。 自2023年8月以来,证监会强化了对股东减持的监管
明确规定上市公司存在破发、破净,或最近三年未进行现金分红、累计现金分红金额低于最近三年年均净利润30%的,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不得通过二级市场减持 。
这些规定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无序减持,保护了中小投资者的利益。
当我们看到热门赛道的龙头公司发布减持公告时,或许不必立即陷入恐慌。
关键在于深入分析每一次减持的具体情况:是谁在减? 为什么减? 减多少? 公司的经营状况是否健康?
市场的分歧在4000点关口前似乎格外明显。 一方面是股指的震荡与板块的分化,另一方面是产业资本趁市场回暖的套现操作。 这笔账,不同的投资者心里有着截然不同的算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