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艳妮13秒15夺冠赢了全国,输了心情,网友为啥总在“凡尔赛”和“自省”之间吵翻天?
你见过胜利者比失败者还不开心的吗?人家冠军奖杯抱着,笑比哭都难看——这要搁东北话讲,明明是赢得“瓷实”,愣活出了一股“徒有其表”的丧气劲。我得说,这世界上最褒贬不一的,除了老北京炸酱面,就是这回吴艳妮的冠军了。
8月4日,全国田径锦标赛女子100米栏决赛,整场比赛简直刺激得能让你手里的瓜子都掉地上!本来刘景扬一副“此墙非彼墙,俺也想往上趟”的架势,直奔冠军线。没成想,跨栏的时候嘎嘣一下摔了个大跟头,现场气氛直接炸裂。还没回过神呢,林雨薇也扑腾一下,脚下打起了鼓,但人家调整得快,三步并作两步冲过终点,照样站稳季军的位置。正当我们以为今年冠军要凉凉时,吴艳妮杀了出来,后程发力像“开了挂”,以13秒15的成绩赢得全国第一——结果她赛后脸却黑得不比煤堆差。
说来也怪,冠军绕场比心,和球迷互动得亲热,但吴艳妮按理应该风光无限,这次人却愁眉苦脸。记者一问才明白,人家嫌自个成绩菜得抠脚。你说赢了全国咋还不满足?咱就问问现场榜二号的陈银凤,都快比到千分位了,咋没见她扯着嗓子嚎?而吴艳妮却一句“13秒15太差太差”,好家伙,这要搁东北老舅来指定来一句“行了吧,你丫这叫凡尔赛!”
可别忙着笑,吴艳妮这段发言一出,网上直接炸锅,评论区热闹得像大爷大妈广场抢座——左一波说她真性情,右一波怼她装,气氛瞬间硬核。有人说“要求高是好事,自己不满足是进步动力嘛!”也有人说“装啥劲,赢了全国还哭唧唧,给谁看呢?”两边都说得有理,要我说,这种凡尔赛式自黑,本土舆论场早练出火眼金睛。
其实咱中国人的骨子里还是期望运动员低调务实、谦虚到底那一挂。赢了之后,按理该“感谢祖国感谢教练感谢家人”,这三连击不能落下。结果吴艳妮偏不走寻常路,上来就自评“成绩太水”,给自己点个差评。这种张扬风格,搁我们老百姓耳朵里,有点像饭桌上刚抢完最后一块酱肘子,还指着盘子说“哎呀这菜不行,下回别点了”——敢情我们都成了陪衬。
但竞技场拼到这个份儿上,情绪搁谁身上都复杂——毕竟旁边日本老将中岛瞳前脚下了个12秒71,“亚洲第一人”光环加身。反观吴艳妮,这13秒15,别说世界大赛,能否跨进大门,悬!难怪她不开心,理智得让人心疼。
普通人倒是容易执着于“赢得漂亮”,但就像刘景扬这场磕绊,拼了大半场,最后还是栽了个跟头。生活不就这样吗?你再稳妥,躲得过初一,躲不过十五。林雨薇也是,哪怕几步踩空,人家硬是扭过头来保个铜,咬牙挺住。吴艳妮的冠军虽说多了点儿运气,但运气不也是实力的一种馈赠吗?“小红花谁都想戴,抢得到才算本事。”道理就这么简单。
可你说“成绩与自省”真的就非得站在对立面吗?咱换个角度想——运动员自己没心没肺唱彩虹屁,多半被人骂骄傲;话说得太丧,“全国第一还不乐呵,谁信呐”,照样被喷矫情。这种境地,谁上谁头大。你以为这是演讲稿,实则是高难度行为艺术一边要表达内驱力,一边又不能让群众有距离感。难怪吴艳妮嘴上说“给我点时间”,心里估计早就在打鼓“合着我多说一句,都能成网络名场面呗?”
其实大家嘴上争得凶,本质是“自律筛子”心态作祟。东北话一句“行不行咋整”,其实就是问咱到底该怎么定义一个运动员的价值?人家拿了全国冠军就不能有追求了吗?可是“不满意”说多了,又会被扒“白莲花”语录。一圈争来争去,隐隐约约演成了全网年度的“谁更真诚大赛”。
更有意思的在于,体育迷的心理预期早就变了。互联网热搜下的“流量与成绩”,已成流量时代标配。吴艳妮作为运动员,台上是冲线健将,台下还能绕场比心,业务很全能。可越是如此,大家就越忍不住替她“上强度”,期望她成绩和情商双满分。咱们不光要她飞得快,还等着看她说得妙,最好还懂点立人设、会做流量、不跟对手闹矛盾。运动员变全能选手,这时代真是见鬼了。
撇开网络热议,现实其实还挺骨感。放在国际赛场,13秒15这个成绩实在“拉不满堂彩”,哪怕是吴艳妮自己都说过,“这成绩连参赛费都没有”,一语成谶。想要让人服你,不光得折腾眼前这点桂冠,长远看运动生涯才是硬道理。你看看日本中岛瞳12秒71,随手一丢就是亚洲纪录,世界舞台上,名次和分数都“一个萝卜一个坑”,你争我抢,没点真本事根本混不出来。
但反过来讲,吴艳妮的新一代张扬,也许不是啥洪水猛兽。她敢说“这个成绩太差太差”,不过是放下颜面往前冲,承认自己还不够好。这种直面自身短板,远比“赢就闭眼吹,输就默默哭”强得多。咱就是说,运动员偶像时代,光有成绩还不够,得抓住观众眼球,成为流量大V;怕就怕流量成了包袱,又忘了举重若轻的姿态。
这也留给了中国体育一个不小的命题我们自己,是不是太喜欢一味神化冠军,太怕榜样露出凡人弱点?捧得过高,一旦失手,“网暴伺候”;要求苛刻了点,又说人“太爱表现”。其实运动员也是人,他们自省、表达、波动,都值得包容和理解。吴艳妮这种“自黑带刺”,既是高要求,也是自我驱动——咱看个热闹,别太当真。
体育和人生一样,赢了不一定光鲜亮丽,输了未必天塌地陷。吴艳妮这回——十三秒一五,冠军在手,心头未必畅快。观众只看结果,她却死磕过程。咱围观着乐呵,偶尔期待点奇迹——但每一个领奖台背后的故事,都有血有泪,更有点“不服气”的倔强。
眼下大家争“凡尔赛”还是“真性情”,不过是茶余饭后的调味剂。毕竟下回谁家小孩起跑线一跤,爸爸妈妈第一个冲过去喊加油。偏见归偏见,支持是必须的。吴艳妮只要拼下去,别管笑还是哭,都是中国速度的担当。成绩不是永远的金字招牌,态度才是撑起未来的底气。
唉,说了一圈,还不都是咱中国体育爱折腾!明天的冠军也许姓林姓刘,也许还是吴艳妮,但不变的是——只要你敢拼命,底下总有人给你鼓掌。不信,你翻翻新闻热评,这一“自省卷王”的讨论,绝对能再卷十年。
最后再啰嗦一句真冠军,不怕差评。真观众,不怕争议。谁的青春没点儿磕绊和嘲讽?乐呵就完,别太较真!
你觉得吴艳妮赛后自嘲“成绩太差太差”,是真的自我鞭策,还是典型的“全网凡尔赛”?是我们对冠军的道德绑架太重,还是运动员率性表达的空间太小?支持她“敢想敢说”,还是更怀念“低头苦干”的传统偶像?评论区见,把你的想法都搁下面,别憋着,让我们看到底谁说得在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