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谁能想到,发电量多了反而不一定赚钱?2025年起,全国新增光伏项目全量入市,这场变革让“发得多未必赚得多”成了现实。天合光能的呼吁背后,到底藏着哪些产业链新机会和投资陷阱?
正文:
新能源行业风云突变,老一套的“正面效率论”已经难以吃香。张映斌博士在大同研讨会上抛出重磅观点——未来衡量光伏组件优劣,不再只看表面功夫,而要盯紧“综合效率”和“综合发电”。说白了,就是既要看白天顶峰时段的表现,更不能忽略早晚、弱光等高收益时段,以及双面技术带来的整体增益。
这背后的道理其实很简单。2018年前,多晶组件主导市场,只靠正面晒太阳就行。但现在“双面发电”已是主流,据第三方数据,今年全球双面组件市占率冲到80%,明后两年还会涨到88%左右。这种技术升级让背面的贡献越来越大,比如TOPCon 2.0/3.0系列,靠着高达85%的背面率和每年0.4%的效率提升空间,把早晚、阴天这些原本“不起眼”的时间段也变成了真金白银。
不过,新政策给行业带来的挑战也不小。“136号文”规定,从2025年5月31日起,新上的所有光伏项目都得把全部电量拉进市场化交易。这意味着什么?全国23个省份已经把中午定为谷价时段,有些地方中午卖一度电的钱甚至比平常低90%。偏偏这个时候又是太阳最猛、传统意义上产出最多的时候,所以拼命追求最大装机容量和单纯追求高峰期输出的思路彻底失灵。
聪明的钱开始转向哪里?答案是——谁能在早晚弱光、高价时段持续输出,谁就能抢占先机。据国家实证平台(大庆基地)6月数据显示,仅仅依靠背面的日照,每天还能额外拿下21%以上的总辐照收益,而且这些小时往往对应的是更贵的上网价格。例如青海地区,由于地表反射强,用TOPCon 2.0/3.0产品不仅全年总发电提升2%-3%,而且在早晚峰值价格阶段还能拉开4%以上差距。一座100MW级别的大型站点,一年下来就是百万级别收入增益,对企业现金流影响巨大。
如果放眼整个产业链,这次评价体系升级绝不是厂家之间的小打小闹。从硅片制造、电池片设计,到逆变器系统优化,再到运维端的数据分析能力,都需要围绕新的综合指标重新洗牌。例如华为数字能源、中来股份等头部企业,也纷纷加码智能运维与场景适配方案,为客户精准捕捉各类特殊气候与用能结构下的新红利点。此外,大宗材料如EVA胶膜、特种玻璃等环节,也因为双面需求暴涨迎来二次成长窗口。
当然,这里有一个容易被误解的问题值得敲黑板:很多人觉得只要通胀来了或者政策松绑,各类资源股都会跟着水涨船高,其实新能源领域并非如此。比如传统煤炭、水泥企业,在全额入市背景下反倒受制于成本波动,而真正受益的是那些具备系统集成创新能力和动态调度算法优势的新型能源公司。所以,“买啥都行”的想法千万使不得,要细分赛道、深挖价值才靠谱。
那么普通投资者该怎么应对呢?这里有三条建议:
1.资产配置上,可以适当降低单一制造环节(如硅料)的权重,加仓拥有自主研发及智能运维能力的一体化龙头,比如兼顾生产与终端服务的平台型公司。
2.关注储能+智能调度相关标的,因为它们直接关系到全天候、多场景收益最大化,是未来分布式能源的重要抓手。
3.密切留意各地试点区域内实际成交数据和用户侧反馈,根据不同省份峰谷价差调整持仓策略,不盲目跟风全国性热点,要因地制宜做精细化布局。
结语:
你是不是还以为,多装几块板子、多晒几个小时太阳,就一定稳赚不赔?面对即将全面落地的新规,那些没搞清楚评价体系变化的人,很可能忙活一年却发现账上一分钱没剩。不如问问自己,现在选对方向了吗?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或承诺,请读者根据自身情况谨慎决策。如涉及具体股票或金融产品,请务必咨询专业人士评估风险。本平台及作者对此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跃见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