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总统特朗普在飞往以色列的专机上,轻描淡写地抛出可能向乌克兰提供射程超过2000公里“战斧”巡航导弹的言论,这绝非茶余饭后的闲谈,而是华盛顿在全球地缘政治棋盘上,又一次将赌注推向危险边缘的信号。乌克兰对此如获至宝,视其为扭转战局的“圣杯”;而俄罗斯则毫不含糊地发出“冲突将进入质的新阶段升级”的严厉警告,全球的敏感神经再次被无情地拨动。
此次潜在的武器援助,其核心诡计在于其独特的转交模式:美国不直接交付,而是通过北约欧洲成员国进行。这种“洗手不沾血”的策略并非首次亮相。回溯2022年,美国向乌克兰提供“海马斯”高机动火箭炮系统时,便已熟练运用此道。这种模式的精髓在于,它既能满足乌克兰对远程打击能力的渴求,又能巧妙规避美军直接卷入冲突的指控。然而,“战斧”导弹,这款亚音速远程巡航导弹,最大射程可达2500公里,一旦从乌克兰境内发射,其打击范围将直抵俄罗斯本土纵深,包括莫斯科。其战略意义与潜在破坏力,远非“海马斯”可比,无疑将俄乌冲突推向一个前所未有的危险境地。
华盛顿此番“曲线援乌”的策略,其深层意图在于娴熟地利用国际法中的模糊地带。美国援引《联合国宪章》第五十一条规定的国家自卫权原则,声称乌克兰作为受侵略方拥有自卫权,而美国及其盟友的援助行为,完全属于集体自卫的合法范畴。同时,通过北约成员国转交武器,美国试图规避直接干涉乌克兰内政的指控,将其包装成多边合作框架下的“正义之举”。这种操作手法与“海马斯”转交模式如出一辙,旨在满足乌方需求的同时,最大限度地降低俄罗斯关于“冲突质变升级”指控的成立概率。然而,这种“规避策略”在国际法上并非无懈可击,它挑战了国际法中立原则的底线,也模糊了“间接参与武装冲突”的界限。
俄罗斯对此显然不买账,其反驳的国际法依据同样尖锐。普京总统曾明确指出,若无美军人员直接参与,乌方根本无法有效使用此类先进武器,这无疑暗示美方人员的介入将直接改变冲突性质,从而使得美国直接承担交战方责任。俄罗斯可能依据武装冲突法(国际人道法)和国际法中立原则,指控美国及其北约盟友通过提供具有战略打击能力的武器,已从“中立国”或“支持国”转变为冲突的“交战方”,严重违反了中立义务。这种对“间接参与武装冲突”的法律解释差异,正是当前地缘政治博弈中的一个关键战场,也是美俄双方在国际法领域展开的无声较量。
“战斧”导弹一旦交付,其负面影响将是深远且多维的。军事层面,乌克兰远程打击能力的显著提升,可能导致其攻击目标扩展至俄罗斯本土的战略设施,例如炼油厂、军事基地乃至指挥中心。这必然招致俄方更激烈、更具报复性的打击,甚至可能扩大冲突的地理范围和强度。地缘政治层面,此举将不可避免地加剧地区军备竞赛。俄罗斯为应对“战斧”导弹的威胁,将不得不加速部署更先进的防空系统,如S-500,并可能重新评估其军事学说,考虑部署更多陆基中程导弹,如“榛树”高超音速导弹。更令人担忧的是,俄罗斯与古巴的军事合作可能因此升温,俄方可能在加勒比海地区加强军事存在,从而对美国本土防御构成潜在威胁,正如历史上的古巴导弹危机所昭示的那样。这种连锁反应可能导致战略误判,使冲突失控的风险骤增,将世界推向核边缘。
华盛顿在战略克制与支持乌克兰之间寻求的所谓“精细平衡”,在高风险冲突的现实面前,往往显得脆弱不堪,极易失效。这种将责任部分推卸给盟友的做法,不仅可能加剧北约内部的分歧,使欧洲国家面临更大的安全压力,更可能在国际社会中树立一个危险的先例。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地缘政治棋局中,任何看似精密的计算都可能被意外打破,最终引发难以承受的连锁反应。国际社会必须警惕,这种“模糊”策略带来的并非稳定,而是全球安全格局更大的不确定性。毕竟,当潘多拉的盒子被打开,谁也无法保证能将其再次合上。最终,战争的代价将由所有人承担,而和平的曙光则可能因此更加遥远,甚至彻底熄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