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哪是投资协议,分明是经济版的'卖身契'! "东京街头的小酒馆里,几位上班族盯着电视新闻直摇头。
谁能想到,四十年前那场让日本经济"一夜回到解放前"的戏码,如今居然要上演续集。 美国最近提出的这份协议堪称"抽血指南"——要求日本拿出全年财政预算的75%投资美国企业,利润还得留在华尔街。
更绝的是,连日本人的"国民骄傲"汽车产业都要打包搬到美国。 这操作,连装都懒得装了!
还记得1985年那个秋天吗?一纸《广场协议》让日元坐着火箭升值,日本出口企业集体"破防"。 当时东京银座的奢侈品店被主妇们抢购一空,现在想想那不过是"最后的狂欢"。
如今这份新协议更狠,直接给日本经济来了个"全身换血"。 看看这些条款:汽车生产线必须迁美,美国农产品零关税进入日本市场。
北海道农民听到消息直接懵了——自家种了五代人的稻田,马上要被美国机械化农场的大米冲垮。 有老农苦笑着自嘲:"以后吃寿司都得用'进口米',这算哪门子日本料理?" 最扎心的是日本网友的评论:"反正已经'失去的三十年',再失去几年也无所谓。
"这种躺平心态比经济衰退更可怕。 要知道当年遭遇《广场协议》时,日本社会可是憋着股"东山再起"的劲头。
现在呢?连挣扎都懒得挣扎了。 这份协议就像给病人输血——只不过是把日本的血液抽出来输给美国。
那些本该用于养老金、教育、基建的钱,现在要坐飞机去华尔街"打工"。 日本网友自嘲:"我们这是花钱请别人来赚自己的钱?" 汽车产业更惨。
丰田、本田这些让日本人挺直腰杆的企业,现在要被"技术入股"。 简单说就是:辛苦研发的技术,美国人伸伸手就能分走大半利润。
有汽车工程师红着眼睛说:"这感觉就像亲手给竞争对手递刀。 " 当然,这话可能有点绝对。
但看看数据就知道多夸张:日本对美投资额将暴涨300%,而美国在日企业利润回流比例高达85%。 数学再差的人都能算明白,这买卖到底谁赚谁亏。
有意思的是,中国网友看完协议内容后纷纷@自家企业:"机会来了! "确实,被美国"卡脖子"的日本企业,现在肯定更愿意和中国供应链合作。
毕竟谁也不想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特别这个篮子还漏底。 想想挺讽刺的。
四十年前日本人均GDP差点超过美国,现在却被按着头签"不平等条约"。 有个东京大学教授说得精辟:"这不是经济问题,是'小弟'永远不能比'大哥'有钱的潜规则。
" 那么问题来了:当盟友变成"提款机",这种关系还能维持多久?看看韩国网友的留言就知道——"三星是不是该连夜修改股东名单了?" 夜深了,居酒屋的电视还在播报新闻。 镜头扫过东京证券交易所,电子屏上一片惨绿。
有醉汉举着清酒瓶嚷嚷:"干杯! 为了我们即将到来的'失去的四十年'!
"周围人想笑却笑不出来。 这场景,莫名让人想起泡沫经济破裂前,那些在银座挥金如土的夜晚。
或许历史不会重复,但总会押着相似的韵脚。 这次的区别在于,当年挨揍的壮汉如今成了病秧子,而挥拳的人连手套都懒得戴了。
你说,这算不算某种"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