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AI、芯片、医疗科技等领域的全球传播需求日益增长,科技类视频在国际发布、跨境传播中的比重不断上升。然而,很多人在进行科技视频翻译时,容易掉入一个误区:只关注术语精准,却忽略了文化背景和表达方式的差异。文化误解虽不如术语错误那样显眼,却可能在无形中削弱传播效果,甚至产生误读。本文梳理了科技视频翻译中常见的5大文化误区,并附上解决策略,帮助您实现“专业+文化”双重精准。
🔷 误区一:用词过于直译,脱离目标受众表达习惯
科技术语虽然严谨,但部分词汇在不同语言文化中表达方式不同。尤其是在面对非专业受众或终端用户时,过度使用“工程式翻译”会让观众感到陌生和疏远。
举例:
英文原文:“Edge computing enables low-latency response.”
错误翻译:“边缘计算实现低延迟响应。”(语言僵硬)
优化翻译:“边缘计算让响应速度更快。”(更贴合中文表达习惯)
✅ 建议: 面向非专业观众时,注重“术语解释+口语化表达”的平衡。
🔷 误区二:忽视文化背景中的技术认知差异
一些技术概念在中英文文化中的普及程度不同,若不加以解释,可能导致目标观众“听得懂字却不懂意思”。
举例:
“Cloud-native architecture”(云原生架构)在英文语境中较为常见,但中文观众(尤其是C端)可能不了解该概念。
✅ 建议: 可在字幕或旁白中加入“轻量注释”或用更易理解的比喻加以解释,如“像App一样搭建的云端系统”。
🔷 误区三:忽略表达风格的差异
英文科技视频常用简洁、精准、被动语态;而中文表达倾向于主动、逻辑递进、口语化。翻译若不调整风格,可能出现语言突兀、理解断层。
举例:
英文原句:“The system was designed to...”
直译为:“这个系统被设计为…” → 过于书面、偏生硬
优化翻译:“这个系统的设计目标是…” → 更符合中文科技叙述风格
✅ 建议: 翻译时要顺应中文句式结构,适当“调整主被动”,提升可读性。
🔷 误区四:误用缩写词或错误移植外来概念
科技类内容中缩写频繁,但并非所有缩写在中文语境中都通用。如错误引入未普及缩写,容易造成阅读障碍。
举例:
原文:“We support SD-WAN, MPLS, and SaaS.”
中文观众可能不了解“SD-WAN”或“SaaS”的含义
✅ 建议: 首次出现时附中文解释,如“SD-WAN(软件定义广域网)”,并在后文统一用中英结合缩写,提升理解度。
🔷 误区五:忽视内容在不同文化下的敏感性
科技视频中有些概念(如数据安全、算法偏见、人脸识别)在不同国家文化中涉及法律、伦理或舆情敏感点。
举例:
英文表达:“Track user behavior to optimize product.”
中文若直接翻为“跟踪用户行为”,可能引发“隐私侵犯”联想。
✅ 建议: 在表达类似内容时,换用“收集匿名使用数据”等更为中性、符合中文表达习惯的说法。
✅ 结语
科技视频的传播不仅依赖术语翻译的准确性,更要求对文化差异的深刻理解与恰当处理。避免文化误区,是实现科技内容“国际表达、本地理解”的关键一步。译道翻译YDS拥有丰富的科技类视频翻译与本地化经验,支持中英双语字幕、术语统一、风格调整与母语审校,帮助您的技术内容跨越语言与文化的双重门槛。
译道翻译YDS,做您身边的音视频翻译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