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人民大会堂里,邓小平一番话,给了一个家族最高的评价。他紧紧握着荣氏家族代表的手,感慨地说道:“你们就像杨家将,个个都是国家的栋梁,有功的。”
可这话听着,总觉得有点拧巴。为啥?因为受表彰的荣氏家族,在三十多年前,头顶上还戴着一顶大帽子——“大资本家”。那会儿,风云突变,荣家绝大多数人卷起铺盖,揣着金条,跑了,散落到世界各地。
而留下的那几位核心成员,则亲手把自己家半个世纪攒下的家当,几乎全部交给了国家。从“出逃对象”到“国家功臣”,从财富的掌控者到财富的奉献者,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这句分量极重的“杨家将”,究竟是在为哪一桩功劳盖棺定论?
留下还是跑路
故事得从1949年的上海滩说起。当时的上海,人心惶惶,尤其是那些有钱人家。荣家作为上海滩首富,更是处在风暴中心。他们家和节节败退的蒋家来往密切,这在新旧交替的时代,无疑是个巨大的风险。
家族内部开了个会,气氛估计比黄梅天的空气还压抑。大多数人的意见很统一:跑!去香港,去巴西,去美国,哪都行,就是不能留在大陆。当时,“民国十大资本家”里,有九家都选择了离开。
但家族的顶梁柱,荣德生,拍了板:不走。他要留下来,继续振兴民族实业。跟着他一起唱反调的,是他儿子荣毅仁。长兄已经出逃,而立之年的荣毅仁,实际上已经扛起了家族未来的大旗。
荣毅仁的决定,不全是因为听老爹的话。他有自己的盘算,或者说,是他亲眼看到的一幕,让他下了一个巨大的赌注。他看到解放军进了上海,晚上就睡在大马路上,秋毫无犯,绝不去打扰老百姓。
这和他印象里贪婪蛮横的国民党军队,简直是两个世界。就是这么一个微小的细节,让他觉得,这个新来的共产党,可能真的能承载中国的希望和未来。所以,他选择留下,不是认命,而是一场主动的押宝。
把家产上交是什么操作
留下来,就万事大吉了吗?恰恰相反,这只是故事的开始。真正的考验,是几年后的公私合营。很多人以为这是被逼的,但对荣毅仁来说,这又是一次主动出击。
1954年,荣毅仁深思熟虑后,决定响应国家号召,主动提出要把家族核心产业——申新纺织,进行公私合营。这个决定,在荣家内部和股东之间,掀起了轩然大波。
家里人、股东们炸了锅,都觉得这是把祖宗基业往外送,担心自己的财产会被全部充公。但荣毅仁一句话就把他们顶了回去:“社会主义是大势所趋,必须得改。”
就这样,荣家两代人积攒了半个世纪的庞大家业,全部归于国家所有。代价巨大,但回报也同样特殊。他不再是那个需要被改造的旧时代资本家,而是新中国认可的“红色资本家”。
为了坐实这个新身份,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荣毅仁更是毫不含糊,一口气捐了7架飞机和大量军用物资,可谓是不遗余力。他的远见和格局,已经远远超过了家族里的大多数前辈。
总设计师的两次点将
荣毅仁的这些举动,党和国家都看在眼里。毛主席曾亲自接见他,称赞荣家是“中国民族资本的领军者”。而在另一位更具分量的领导人眼中,荣毅仁的价值,远不止于此。这个人,就是邓小平。
邓小平对荣毅仁的器重,不是改革开放后才开始的。早在1959年,在陈毅等人的推荐下,荣毅仁先是担任了上海市副市长,两年后,邓小平又亲自推荐,把他从上海调到了北京,担任纺织工业部副部长。
这步棋,直接把荣毅仁从一个地方经济的执行者,拉进了中央的战略视野。荣毅仁从小在上海长大,突然进京很不适应,还是周总理亲自找他谈心,才让他安下心来,在北京扎了根。
时间快进到1978年,动荡岁月刚过,邓小平再次“点将”,第一时间就把荣毅仁请出山,推荐他担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两人的交往,也从此刻开始变得频繁起来。
邓小平看重的,压根就不是荣毅仁“上交家产”的姿态。他看中的,是荣毅仁骨子里那套本事——顶尖的商业头脑、管理经验和宽广的国际视野。在改革开放的前夜,邓小平需要的,不是一个唯唯诺诺的旧商人,而是一个能替新中国在世界经济战场上冲锋陷阵的“老板”。
你是老板党不干预
机会很快就来了。改革开放的大幕刚刚拉开,邓小平就特意找来荣毅仁和其他四位工商界的老人,一起吃了顿饭。饭桌上,邓小平先是安慰他们这些年受苦了,然后话锋一转,谈到了正题。
邓小平说,现在国家要搞建设,但缺钱,也缺技术和管理经验。他希望这几位懂经济、有门路的老前辈,能出来帮帮忙,想想办法,尤其是怎么引进外资和人才。
大家听了都很激动,纷纷建言献策。谈话的最后,邓小平的目光落在了荣毅仁身上,给了他一个史无前例的任务。他希望荣毅仁能出面,成立一个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作为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
这在当时,简直是石破天惊。荣毅仁激动地当场表态:“我一定把这个公司办好!”邓小平为了给他扫清障碍,更是给了他一道“特权金牌”。
邓小平亲口对他说:“你是老板,党和政府不干预你的人事和经营管理。”还嘱咐他,“有问题直接来找我。”这番话的分量,在那个年代,不亚于一道圣旨。它意味着,荣毅仁可以放开手脚,用他最擅长的商业模式去闯,去试。
于是,1979年10月,国务院直属的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也就是后来的中信集团,正式挂牌成立。63岁的荣毅仁,重新披挂上阵,担任第一任董事长。
从此,邓小平再见到他,总会亲切地喊他一声“荣老板”。这个称呼,既是玩笑,也是一种定位的确认。它宣告着,那个曾经被视为改造对象的“资本家”身份,如今在新时代,成了国家最宝贵的资源。
荣毅仁也没有辜负这份信任。他家客厅里,一直挂着邓小平亲手为他题写的匾额:“戒欺室”。这不仅是他从商的座右铭,也象征着他与这位总设计师之间,一种超越身份、坦诚互信的伙伴关系。中信公司在他的带领下,所向披靡,最终发展成了今天金融领域的世界巨头。
中信的成功,向世界证明了荣毅仁的价值。而荣毅仁的成功,则向全世界证明了邓小平改革开放路线的正确性和可行性。他本人,和他背后的荣氏家族,成了中国对外开放最生动、也最具有说服力的一张名片。
至此,我们才能真正理解,1986年那场家族会面的分量。
漂泊游子的回家路
邓小平心里有本账,他知道荣家在海外散落着四百多号亲戚,遍布各行各业,从核能、电子到传统的纺织、面粉,都是人才。这些人大多是解放初期因为害怕跑出去的,但心里头,那份对故土的眷恋是断不了的。
邓小平希望他们能回来看看。这不仅仅是对荣家的一个姿态,更是党和国家向所有海外华人发出的一个信号:不记旧仇,欢迎回家,一起搞建设。
1986年6月,在荣毅仁的召集下,一场载入史册的家族大团圆在北京上演。来自巴西、美国、加拿大、德国等多个国家的200多位荣氏后人,齐聚人民大会堂。
邓小平亲自接见了他们。在见到荣毅仁的二哥荣尔仁时,82岁的邓小平像个老顽童一样,拉着家常。他对79岁的荣尔仁说:“你比我小3岁,但你精神很好嘛。”荣尔仁也笑着回应:“您的精神更好。”
随后,邓小平话锋一转,问道:“你抽烟吗?”荣尔仁本来还有些拘谨,一听这话,彻底放松了,老实回答:“我不吸烟,我不会。”
邓小平听了哈哈大笑,开了个玩笑:“不会抽烟?那你是个好人。”在场的所有人,包括工作人员,都跟着笑了起来。严肃的会见,瞬间充满了人情味。
到底什么是杨家将
就在这样轻松的氛围里,邓小平说出了那句开篇的评价:“你们家,上一代,下一代,都是为国家做了好事的,是有功的。你们就像杨家将!”
邓小平这番话,像一股暖流,瞬间击中了在场所有人的心。这些在外漂泊多年的游子,本来就对祖国充满眷恋,今天能听到国家最高领导人如此发自肺腑的褒奖,很多人当场就忍不住流下了眼泪。
此时再回头看这句“杨家将”的评价,其内涵已经无比丰满。这“功劳”,绝不仅仅是抗战时捐出的几万包面粉,也不仅仅是建国初“心甘情愿”献出的全部家产。
荣毅仁和他背后的荣氏家族,最大的“功”,是在中国历史的两个最关键的节点上,都做出了超乎常人的精准判断和选择。
他以一个顶尖资本家的敏锐嗅觉,在1949年看懂了共产党的未来,选择了留下;又在新时代,以其卓越的资本家能力,在1979年帮助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实现了打开国门的宏伟蓝图。
结语
1993年,77岁的荣毅仁被推选为国家副主席。自晚清以来,再也没有任何一位企业家,能够登上如此高的政治巅峰。这既是他个人生涯的顶点,也是国家对他一生贡献的最高肯定。
从鲜衣怒马的富家少爷,到饱经风霜的红色资本家,再到叱咤风云的国家领导人,荣毅仁跌宕起伏的一生,早已深深镌刻在了中国的历史丰碑之上。
2005年,荣毅仁在北京逝世,享年89岁。属于他的时代落幕了,但荣氏家族的故事还在继续。他的儿子荣智健早已接过中信的帅印,孙辈荣明杰、荣明方也相继在家族企业中担任要职。
历史上,能延续百年辉煌的家族凤毛麟角,但荣氏做到了。他们的身影,至今仍投射在中国乃至世界的各个角落,成为了一个家族与一个国家命运与共的最佳注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