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的寒意悄然降临,冬天再一次如约而至。每逢入冬时节,人们最为期盼的,是那场漫长旅途的终点春节团聚。距离又一轮春运已经只剩下短短两个月,届时,无数归心似箭的游子将踏上回乡之路:高速公路上绵延不绝的车流、火车上风尘仆仆的旅客、重聚的家庭和等待的亲人。这是一场全年最盛大的迁徙,无论是城市、县城,还是更远的乡村,都在春节这个节点因思念而连接。
归途总是让人满怀期待。对绝大多数家庭来说,过年必不可少的还有备齐年货。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从食物到消费品,年货的内容几经更迭。这些年货其实也是中国社会变迁的一个缩影:商品的丰富与消费方式的转变,折射出经济发展和文化潮流的深刻变化。
回望改革开放以来的四十年,年货随着时代一同跨越,那个属于不同年代的“年味”也被岁月细细记录其中,有怀旧的温情,也有时代进步的印记。
上世纪80年代,猪肉几乎是家家户户春节不可或缺的主角。1980年腊月初一,商业系统宣布城市猪肉敞开供应、就地采购与加工销售,这一消息迅速引来社会广泛关注。在更早的六七十年代,猪肉极为稀有,孩子们会在寒风里为家人排长队,只为新年时餐桌能见到一点肉香。彼时,肥肉因能炼制猪油,为日常饮食添一点油水而备受欢迎。除夕吃得上一口猪肉,大年初一穿上比平日略大的新衣,这样的幸福简单而浓烈。母亲们甚至会把为孩子做的新衣裁大一些,好让兄弟姐妹轮流穿着。
从国营商店排队买年货的热闹场景,到1985年生猪经营政策的转向生猪脱离统一派购体系,布票制度的废止令纺织品供应充足。80年代的年货逐渐丰富起来:烟、酒、糖、茶、点心、大白兔奶糖,这些都成为人们对节日的美好回忆。
电视机在当时也极具吸引力。1983年中国首次直播春节联欢晚会,虽然那时家庭电视还很少见,一台14英寸黑白电视售价高昂,相当于一个城市家庭近一年的收入。但自1985年起,电视机普及率大增,全家围坐前厅共赏春晚,成为新兴民俗。
90年代,随着彩色电视日益普及,视觉体验发生巨大变化,生活水平的提升以及科技的发展在一台电视机的小窗中得到淋漓展现。电视的普及也带动了保健品市场。“保健品热”一时风靡,某国企司机创业的品牌在80年代末年销量过十亿,90年代末又有通过广告迅速走红的品牌成为热门年货,这些流行风潮无不反映出时代的步伐。
BP机曾是一代人追捧的信息纽带。尽管使用起来远不如今天的通讯便捷,不能通话,只能通过寻呼台收发讯息,但两千元一台的价格,相比“大哥大”要亲民许多。它的流行,体现出那个年代对信息传递的急迫渴求。VCD、DVD等新视听设备也在90年代走红,让武侠剧与港片成为除夕夜的共同记忆。
进入新世纪后,生活节奏变得更快,中国社会如离弦之箭不断冲刺。千禧年后,小巧的手机成为不少人慰劳自己辛劳一年的奖励。2006年,全国手机用户突破4.43亿,每百人拥有33.9部,短信祝福也随之成为节日新风。“新年快乐!”成千上万条祝福通过网络传递,消解了空间的距离。BP机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手机彻底称霸通讯市场。
同一时期,电脑也成为不少家庭的新年大件,从门户网站、博客、QQ聊天到视频通话,网络世界让春节夜晚的活动更多元。不少人用刚学会的拼音打字在博客写下年夜的心情,或开启视频与远方亲友团聚。那时尽管带宽有限、画面经常卡顿,但一家人能隔着屏幕相见,依然抚慰了无法团圆的遗憾。
十多年来,年货的种类从米面粮油、春联年画扩展到服饰、家电、汽车、化妆品。今天人们买年货的方式也不断更新。80年代,大家蜂拥去国营商店排队;90年代,乡镇农贸市场成了主阵地,街头热闹非凡。到了新世纪,城市的大型超市成为年货主场景。而进入2020年代,网络购物席卷季节市场,足不出户便能选购所需,一键下单、快递到家成为新常态。
穿越不同年代,年货不断丰富,生活越发便利,但也有越来越多人感叹为何年味似乎越来越淡了?这种变化并非单一原因造成。个人的成长决定了对于年味的感受。年幼时的新年,如同魔法宝盒,每一样东西都稀罕,每一天都令人憧憬:大人买来的新衣、刚收到的压岁红包、家人团聚的时光,满街灯笼烟花,浓烈年味烙印心底。随着年龄增长,童年时的惊喜与期待悄然褪去,那种浓郁的年味,仿佛只能在记忆深处回味。
从另一个层面年味的本质其实与“稀缺感”紧密相关。物质短缺年代,好东西必须等到春节才能拥有。这种节日限定的仪式感,使得新衣、美食、红包、团圆等体验尤为珍贵。而如今,物质极大丰富,许多传统年货平日便可轻易获得。这种变化让年味不再突出,被日常的便利和富足所稀释。
不过不可忽视的是,年货的演进是社会进步的明证。尽管人们觉得年味变淡,从侧面也反映出生活水平的提升那些曾归属于节日限定的享受已成为常态。2024年的中国,幸福有了不同模样。小汽车替代自行车成为返乡主角,5G让亲人随时都能见面,孩子心仪的礼物无需再苦等一年,幸福生活的选择变得多样而随心。
年味看似变浅,但年货与春节的意义早已融入了日常。无论选择如何变化,对家的期盼与眷恋始终未减。“年味”并未消失,它只是化为无数细微的幸福片刻,存留在家人的关怀、亲人的陪伴,或是一场守候许久的团圆饭里。它见证了我们对生活的热爱和持久的奋斗。幸福如今不再只有一种模样,而家的情感依然根植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历久弥新。
(内容整理自@大象放映室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