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少朋友可能都看到过这样一篇文章或者视频,内容说得那叫一个惊心动魄:什么手机NFC功能如果开着,一台手机贴着银行卡,另一台手机就能“隔空复制”银行卡信息,然后不需要密码就能取钱或者盗刷,搞得人心惶惶,很多人赶紧拿起手机,手忙脚乱地就把NFC功能给关了,生怕自己的银行卡就这么不明不白地被“掏空”了。
这种说法一出来,确实让大家心里都咯噔一下,毕竟谁的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都想守好自己的“钱袋子”。
但说句实在话,咱们是不是也得冷静下来,好好捋一捋这事儿,看看它到底是真是假,又或者,是不是有些地方被大家误解了呢?
咱们就从最让人害怕的那个点说起吧,就是所谓的“隔空复制银行卡”。
文章里提到,一台手机贴着银行卡,另一台手机就能把卡里的信息“吸”走,然后直接拿去用,还不用输密码。
这听起来是不是特别像电影里的情节?
但咱们仔细想想,如果银行卡真的能被这么轻轻松松地复制,那咱们国家每年投入海量资金,动用无数技术人才来保障金融安全,还有咱们大家每天都在用的支付宝、微信支付这些大平台,它们的安全性岂不是形同虚设了?
这显然是站不住脚的。
其实啊,咱们现在用的银行卡,绝大多数都不是以前那种只有磁条的老式卡了。
它们身上都有一个亮闪闪的小芯片,这个芯片可不是摆设,它是银行卡安全的核心。
专业上管这种芯片卡叫EMV芯片卡,或者咱们国内有自己的PBOC标准。
这个小芯片里头,装着一套非常复杂的加密技术,每次你用卡消费的时候,它都会现场生成一个只对当前这笔交易有效的、独一无二的“动态数据”,有点像一个一次性的“密码口令”。
这个口令用过一次就失效了,下次交易会重新生成一个新的。
所以,就算有人用NFC设备真的“读取”到了你银行卡在某一次交易时生成的数据,他也只能拿到一个“一次性口令”,而且这个口令里头也不包含你的完整卡号、有效期、安全码(就是卡背面那三位数字)这些关键信息。
更重要的是,要完成一笔银行交易,光有这个“口令”还远远不够,还需要通过银行认证的专业设备,比如POS机或者ATM机,而且所有的数据传输都是经过高度加密的,最终还要在银行的系统里进行多重验证,甚至很多时候还需要你输入密码、或者进行指纹、人脸识别才能成功。
所以,想用普通的手机,通过NFC就“隔空复制”一张现代银行卡,然后不输密码就直接盗刷,这在技术上几乎是不可能的。
如果真有这么容易,那咱们国家的金融系统早就乱套了,但事实是,咱们的移动支付安全在全球都是领先的,这可不是吹的。
再来说说手机丢失后,NFC功能开着会带来巨大风险的说法。
文章里说,如果手机不小心丢了,NFC又开着,捡到手机的人就能直接无卡取现,导致钱财瞬间消失。
这个说法也让很多人感到紧张。
不过,这里面也存在很大的误解。
咱们的智能手机,还有咱们常用的支付App,比如支付宝、微信支付,以及各大银行的手机银行App,它们在设计之初,就考虑到了手机丢失这种情况下的安全问题,并且设置了层层防护。
首先,最重要的一道防线,就是你手机的屏幕解锁。
不管你的NFC功能是不是开着,如果你的手机屏幕都打不开,别人根本就无法进入你的手机系统,更别说打开各种App了。
所以,给手机设置一个复杂一点的解锁密码、图案,或者开启指纹、人脸识别,这是保护你手机安全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
其次,就算手机屏幕被解锁了(比如你没设锁屏密码,或者密码太简单被猜到了),当你想要用支付App进行支付或者操作银行账户时,你是不是还得输入支付密码,或者进行指纹、人脸识别?
尤其涉及到大额交易时,这些验证步骤是必不可少的。
所以,别人捡到你的手机,就算NFC功能开着,他也没法直接操作你的支付账户,除非他同时知道你的支付密码,或者能通过你的生物识别验证。
至于文章里提到的“无卡取现”,现在银行App提供的无卡取现服务,通常都需要你在ATM机上输入手机号、取款密码,甚至还需要银行发送到你手机上的动态验证码,或者进行人脸识别才能成功。
它可不是简单地用NFC碰一下就能把钱吐出来的。
所以,手机丢失的真正风险,并不在于NFC是否开启,而在于你的手机整体的安全防护措施是否到位,比如有没有设置锁屏密码、有没有启用支付App的密码和生物识别验证等等。
如果你连这些最基本的安全措施都没做,那就算NFC是关着的,别人也能轻易地访问你手机里的各种信息、App,这才是真正的危险所在。
所以,咱们大家应该明白,不应该因为一些不准确的说法,就“因噎废食”,把NFC这个非常方便生活的好功能给彻底关闭。
NFC本身只是一种短距离的无线通信技术,它的作用就像一条数据传输的“通道”,它本身不负责认证,也不负责加密,是它背后的支付系统、银行风控系统以及咱们手机自身的安全设置,在真正地保障着咱们的交易安全。
NFC给我们生活带来了太多便利了,您想想看:
移动支付:手机一碰,钱就付了,比扫码还快,尤其在网络信号不好的地方,NFC简直是救星。
公交地铁:手机就是您的公交卡,不用找零,不用排队,上车下车“滴”一下,方便快捷。
门禁卡:很多小区、公司的门禁卡都能模拟到手机里,出门不用带一堆卡,省心。
文件传输:虽然现在用得少了,但碰一下就能传输文件,也是一个便捷的功能。
咱们国家在移动支付领域的发展速度和安全水平,那可是全世界都竖大拇指的。
每年有数以亿计的移动支付交易发生,绝大多数都安全顺畅。
这背后是国家、银行、支付平台巨大的投入和努力,他们构建了一个非常强大的安全体系。
所以,我们没必要因为个别误传的案例,就对整个系统失去信心。
那么,咱们到底要不要关闭NFC呢?
我的看法是:对于绝大多数智能手机用户来说,没必要刻意去关闭它。
除非你确实完全不用NFC功能,或者你的手机实在太老旧,没有完善的系统安全防护。
开启NFC并不会显著增加你的风险,因为我们前面说了,真正的安全保障是多层次的,NFC只是其中的一个入口,而非唯一的漏洞。
真正能保障我们财产安全的,是养成良好的手机使用习惯和安全意识:
第一,给手机设置一个复杂的屏幕解锁密码、图案,并且启用指纹或人脸识别。
这是手机的第一道也是最关键的防线,就像家里的大门一样。
第二,给你的支付App设置独立的支付密码,并且开启生物识别支付。
确保每次支付都需要你的授权,就像保险柜的密码锁。
第三,平时要警惕各种不明链接和二维码。
不要贪小便宜,不要随意下载非官方的应用,以免手机中病毒。
第四,要养成定期查看银行账单和支付记录的习惯。
一旦发现任何异常,要第一时间联系银行或者支付平台。
第五,万一手机不小心丢失了,要立刻联系运营商挂失手机号,并且利用手机厂商提供的服务,远程锁定或者擦除手机里的数据,把损失降到最低。
至于文章里提到的“如果有绑定哪家银行的也需要把银行解绑”这个说法,其实也是过度担忧了。
我们把银行卡绑定到支付宝、微信支付或者银行App里,支付平台会为你生成一个加密的“虚拟卡号”或者“支付令牌”,这个令牌是跟你的账户强绑定的,而且是加密的。
解绑银行卡,只是停止在这个支付平台上使用这张卡,跟NFC的安全压根没关系,因为NFC本身并不会“绑定”银行卡,它只是一个传输数据的通道。
总而言之,生活在数字时代,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是必然趋势。
但同时,我们也要保持一份清醒和理智。
面对各种信息,尤其是那些听起来耸人听闻、让人紧张的内容,我们更要学会独立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多去查证一下。
咱们中国在移动支付领域的安全技术和投入,那是实实在在的,在全球都是名列前茅的。
所以,只要我们自己做好了基本的安全防护,就完全可以放心大胆地使用NFC,享受它带来的便利。
那些所谓的“隔空复制”、“瞬间消失”的说法,大部分都站不住脚,只是些以讹传讹的谣言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