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晓明的新片《阳光俱乐部》上映五天仅拿下了区区517万的票房,尽管圈内“大佬们”热情高涨地转发打call,甚至包场助力,这部作品依然没能逃脱票房遇冷的命运。不禁让人感叹人情可以很热闹,但市场却冷得意外。如何理解这种热闹与冷静并存的现象?电影质量、观众期待和宣传策略的冲突自有说头。
先来看黄晓明的“众星捧月式营销”。万茜、刘亦菲、赵丽颖纷纷转发动态,这阵仗怎么看都是颇有面子。更有传言称,还有粉丝在购票平台发现了一个“不愿透露姓名”的角色一口气包场120多场,风头无两,虽然至今无法确认是否为黄晓明的前女友叶珂,但这些八卦足以引起一阵波澜。然而,票房数字却让黄晓明难掩尴尬——上映首日收获200多万,次日票房直降一半,五天累计不过517万。可以说,明星们堆积起来的社交场热度,最终没能点燃影院的灯。
问题卡在哪里?答案其实很明显观众花钱看电影,最看重的还是内容。横向对比会发现,内容足够硬的电影即使在叫唤“影视寒冬”的市场大环境下,依然有突围的空间。去年的《哪吒之魔童降世》,以扎实的剧本、高质量的制作,以及令人心潮澎湃的故事,成为票房黑马。再看看目前大热的其他作品,会发现它们能吸引人无非是嗅到了一点儿观众期待的“气味”。
而《阳光俱乐部》着实没有摆脱熟悉的套路。影片的宣传强调黄晓明为角色增重三十斤,用力描绘他为角色操心的辛苦。这就像是吃饭你给人介绍说厨师特别辛苦地熬了三个小时的汤,但抱歉,汤喝起来平平无奇,吃饭的人能感动吗?观众并不买账,因为厚厚的脂肪下藏不住一个精彩的剧本。如果剧本都让人觉得故事苍白无味,演员再卖力也救不了场。
“包场热度”,也是一个见仁见智的存在。人情固然可以把门擦得发亮,却无法拉得动观众往里跨步。尤其在今天,观众早就不吃那些“明星效应”的老套路了。他们心里有杆秤剧情是否扎实,演技是否动人,节奏能否把人拽住。这三把衡量好片的尺子,没人能蒙混过关。自己喜欢的明星号召力很重要,但能否让人掏钱支持,这笔账谁心里都算得清清楚楚。
实际上,《阳光俱乐部》的票房表现并不是孤例。同样“尴尬”的还有《戴假发的人》、《火种》、《下一个台风》。不管明星阵容多强,排场多大,最后都难逃寒冷的票房和观众雪亮的眼。比如黄晓明的另一部新片《戴假发的人》,同样打着明星效应的牌,最终仍然惨遭“扑街”。真相不言自明观众不再为了某个明星甘心掏钱包,而是更愿意为打磨细致的电影内容买单。
面对如今更关注性价比的观众,《阳光俱乐部》无疑是交出了一份不够亮眼的答卷,揭开了明星号召力的真相这是一个有天花板的东西,光有知名度的外壳,支撑不了真正的市场价值。真正致胜的,是让观众坐进影院后来一句“哇,这段剧情写得太棒了!”。没有观众自发的赞美和讨论,所有花哨的宣传都只能是空吹风。
某种程度上,《阳光俱乐部》的失败或许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提醒每一个行业从业者,别再把功夫死死地下在“名人号召”、“明星资源”上了。那些转发微博、包场支持的骚操作还能支撑多久?真正决定票房能否长红、口碑是否有回流空间的,绝对是影片的核心内容创作。能带来情感共鸣的台词、写到人心窝的桥段,才是观众会掏钱买单的终极理由。
电影市场冷了,但并不是没有机会;问题是,你手里的东西让观众觉得值得吗?明星的朋友们可以帮你敲开门,如何走进去却要靠影片过硬的质量。风往空船的帆上吹,仅靠人情注水的浮华宣传,就别对票房的起飞指望过高。
观众真的刻薄吗?其实不然,他们只是选择了最诚实的回馈。再好的关系网都比不过一部让人记一辈子的好电影,因为到最后,真正能打动人心的,永远是一个好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