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10月1日0时,美国联邦政府时隔近七年再度“停摆”。这场危机源于两党在医保福利问题上的尖锐分歧,导致临时拨款法案未能通过。
随着资金耗尽,数十万联邦雇员面临无薪休假,众多公共服务陷入停滞。 而这已是美国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第20多次政府停摆。
此次政府停摆的直接原因是9月30日参议院先后否决了民主党和共和党分别提出的临时拨款法案。 两党在医保福利支出问题上互不相让,成为僵局的核心。
民主党要求加强医保相关福利,包括延长即将于年底到期的《平价医疗法案》加强型补贴,以及恢复部分合法居留的移民享受《平价医疗法案》福利。 而共和党对此表示反对,坚持维持现有政府拨款水平。
参议院民主党领袖查克·舒默直言:“大家站在政府关门的悬崖上,是因为共和党人在维持政府运转一事上不认真。 ”而参议院共和党领袖约翰·图恩则呼吁民主党人投票支持共和党的临时拨款法案。
美国总统特朗普将责任归咎于民主党,称“政府可能真的会关门,是民主党关闭了政府”。 他甚至表示会在政府关门期间做一些不可逆转的事情,比如大规模裁员、削减项目等。
政府停摆后,约80万名联邦雇员被迫无薪休假,他们每天的薪酬总成本约为4亿美元。 这些雇员中的许多人生活在 paycheck to paycheck(靠工资支票到工资支票)的状态,停薪将立即影响他们的生活。
白宫管理和预算办公室主任沃特已发布备忘录,指示各政府机构开始执行 “有序停摆”预案 。备忘录指出,目前无法预测停摆将持续多久。
不过,部分关键部门不受影响,包括军方、联邦调查局和国土安全部等执法部门、联邦航空管理局和邮政局等。 这些被视为涉及国家安全和关键基础设施的领域将继续运转。
公共服务领域将出现广泛中断。 护照、绿卡、签证等证件办理时间将被拉长。 社会保障金等强制性支出虽会继续发放,但相关人工服务可能陷入停滞。
政府停摆给美国经济带来直接冲击。 高盛集团估算显示,政府每“停摆”一周,经济增速将下降约0.15个百分点。 分析普遍认为,政府关门可能让美国经济每周损失约70亿美元。
旅游业预计将受到严重打击。 美国旅游协会警告,停摆可能给美国旅游业带来每周10亿美元的损失。 游客可能会面临国家公园关闭、博物馆缩短开放时间等情况。
金融市场也感受到不确定性。 如果“停摆”时间较长,可能影响就业报告、通胀等关键数据的发布,进而影响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决策。
日常生活中的多个方面将受到影响。 人手短缺会导致航班延误、排队频繁,新航线审批、飞行员培训和执照发放也会停止。 疾控中心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日常统计更新、药品审批速度会放慢。
与以往政府停摆不同的是,此次可能伴随某些岗位的“永久裁员”风险。 白宫管理和预算办公室已告知各联邦机构,应“借此机会考虑实施裁员”。
这一做法打破了过去的政治默契。以往政府“停摆”意味着大量联邦雇员被临时无薪休假,资金恢复后就可以直接复工。 但特朗普政府此次要求准备可能的“永久裁员”,让“停摆”可能不再只是一次可逆的财政僵局,而成为潜在的制度性伤害。
美国联邦政府因预算僵局而停摆并非新鲜事。 20世纪70年代以来,此类事件已发生20多次。 从1977年到1996年19年间,联邦政府曾关门17次,几乎平均每年关门一次。
最近一次也是最长的停摆发生在2018年年底至2019年年初特朗普总统任内,持续35天,导致四分之一联邦机构关闭,殃及80多万名政府雇员,经济损失估计超过100亿美元。
历史上几次重大政府停摆包括:1995-1996年克林顿政府时期停摆21天;2013年奥巴马政府时期因共和党议员阻挠奥巴马医改法案实施,导致政府“停摆”16天。
美国预算制度要求任何全权预算支出必须通过相应的年度政府算出预算案的支持才有效。 在算出预算案因故延迟的情况下,政府可通过持续决议案对预算进行授权。 若两者皆未能按时颁布,就会出现资金缺口,导致政府停摆。
参议院共和党人决定10月1日再次就共和党的临时拨款法案以及民主党提案进行程序性投票。参议院共和党领袖图恩希望10月1日能再有5名民主党参议员支持共和党提案,但他否定了为争取更多民主党票数而修改法案内容。
根据已安排的投票日程,参议院此次会期可持续至10月3日或4日(10月2日休会);而众议院本周则不举行会议,这使解决方案的前景更加不确定。
两党均在为舆论战做准备。 共和党坚定主张“干净”的临时拨款,也就是不捆绑医保或更大政策条款的短期预算,强调这是让拨款继续运转、为谈判赢得时间的最务实方案。
民主党方面则咬定“健康保障不容交易”,拒绝没有医保补贴延续和撤销相关临时拨款,指责共和党是在用预算流程“绑架”低收入群体。 他们在舆论战中用“家庭医疗安全”作为核心叙事,警告停摆后将有数百万家庭面临保险断档。
在美国民众舆论方面,多项民调显示,大多数美国人认为政府“关门”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政治行为,反感用权力僵持来操弄公共机构。 对于一次次的政府“关门”危机,美国民众也开始显现疲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