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就是说,现在最怕你捂紧钱包的,可能不是你对象,也不是你妈,而是地方政府。
你妈顶多念叨你两句,说你花钱大手大脚,回头照样给你打钱。
但地方政府不一样,你一不花钱,那数据就不好看,数据不好看,大家就都没好果子吃。
所以,当你看到一个地方,突然搞起了“史上最长消费季”,优惠力度动辄几个亿,活动排得比A股的跌停板还满,你得明白,这不是请客吃饭,这是在给本地的经济数据做心肺复苏。
说白了,就是一场大型线下真人RPG,主题是“花钱救市”,你是玩家,政府是GM,商家是含泪发福利的NPC,而那3.5个亿的优惠,就是GM给你开的限时外挂。
1
任何消费节的本质,都不是简单的“我们发福利啦”,而是“求求你快花钱吧”。
这套逻辑,得从宏观往下拆。
宏观上,大家都知道,环境有点冷,信心比黄金还珍贵。反映到个体上,就是消费越来越趋于理性,说人话就是,以前买东西看心情,现在买东西看价格;以前是为爱买单,现在是为需要买单。
兜里没余粮,地主家也不敢瞎折腾。
这种情绪传导到市场,就是一片死气沉沉。商家的流水像被掐住了脖子的鸭子,嘎一声就没了。企业赚不到钱,就不敢扩张,不敢招人,甚至还要裁员。这就形成了一个负向循环。
这时候,必须得有个大哥站出来,打破这个僵局。
谁能当这个大哥?只有政府。
所以泉州这场长达百天的消费季,你不能只看它表面上有多热闹,又是中山路开市,又是美食荟萃,又是万人Citywalk。
你要看它的底层动机。
第一性原理追问:它不这么做会死吗?
不会立刻死,但会一直“앓”。消费数据上不去,商家的信心就一直吊着,游客的预期就上不来,整个城市的商业活力就会温水煮青蛙。
所以,必须用一场声势浩大的“强心针”来冲喜。
这种政府牵头的消费节,就像一个健身房教练,对着已经快力竭的你,一边给你塞钱,一边在你耳边咆哮:再来一组!你行的!消费起来!GDP就能再拉高一个点!
从利益相关方的博弈来看,这事儿就更有意思了。
【平台方】也就是泉州政府,是最大的操盘手。他们的KPI很明确:拉动消费数据、提升城市品牌、稳住就业基本盘。花几个亿的补贴,如果能撬动几十上百亿的消费总额,这笔账,血赚。面子有了,里子也有了。
【商家/公司】是又爱又恨。爱的是,政府亲自搭台引流,客流量是实打实的,总比在店里拍苍蝇强。恨的是,这种活动往往伴随着“骨折价”,利润被压得极薄。他们就像那个开自助餐的老板,眼看着一群拿着“买一送一券”的壮汉冲进来,场面是爆满了,但后厨的算盘珠子都快盘冒烟了。赚的,是个人气,是个现金流,是个“别人都卷我不卷不行”的惯性。
【用户/消费者】是这场游戏里最纯粹的受益方。有便宜不占王八蛋,这是刻在基因里的真理。消费券、折扣、满减,都是实实在在的优惠。本来就要买的东西,现在买更便宜;本来犹豫的东西,现在有个理由下单了。唯一的代价,可能就是你本来只想买瓶酱油,结果被气氛烘托着,顺手买了一台新电视。
【监管】在这里的角色相对隐形,但他们的意志贯穿始终,那就是“促消费、稳增长”的大方向。地方政府的所有动作,都是在这个框架下的具体执行。
所以你看,一场消费季,四方博弈,各有各的算盘。政府要数据,商家要流水,消费者要实惠。这本质上是一场用财政补贴作为润滑剂,重新加速商业机器运转的“快种快收”式实验。
2
把底层逻辑扒清楚了,再看这些五花八门的活动,你就能看出门道了。
“首届福建美好生活嘉年华”、“中华美食荟”、“晋江时尚季”,这些名头一个比一个响亮。又是八闽好物,又是南洋风味,又是国潮消费,恨不得把所有能刺激你多巴胺分泌的东西,全都喂到嘴里。
这套组合拳打的是什么?
打的是消费场景的无缝衔接。
你想体验烟火气?去中山路,给你搞个“宋元市井百戏”,让你感觉自己不是在花钱,是在体验穿越。
你想追求潮流时尚?去晋江,给你整“超大型城市时尚音乐节”,让你在蹦迪的间隙,顺便把鞋服买了。
你好吃?那更简单了。丝路国际美食周、百桌咯摊宴、涂岭猪脚节……一整套“舌尖上的泉州”地图给你安排得明明白白,总有一款能撬开你的钱包。
甚至连博饼这种传统民俗,都能被包装成“万人Citywalk”,再挂上10万大奖的彩头。
发现没有?
所有的活动设计,核心思路只有一个:降低你的消费决策门槛,提高你的消费冲动值。
怎么降低门槛?发消费券,搞工厂价,直接给你打钱。
怎么提高冲动?创造场景,营造氛围,用文化、美食、音乐把你包裹起来,让你在一种“来都来了”的集体无意识狂欢中,愉快地完成支付。
这就跟赌场给每个进门的赌客发免费筹码一样,目的不是做慈善,是让你先玩起来。只要你上了牌桌,后面的事,就由不得你了。
尤其是“一县一特色”这种全域总动员的玩法,更是把网撒到了极致。安溪的茶、德化的瓷、石狮的鞋服,每个地方都把自己的看家本领拿出来。
这说明什么?
说明单一的商业刺激已经不够了。
必须把产业、文旅、民俗全都捆绑在一起,打一场消费的“总体战”。
这就像以前的商战,是两个拳击手在擂台上对打,比的是谁拳头硬。现在的商战,是直接拉着你参加一个盛大的派对,派对上全是自己人,有给你倒酒的,有给你唱歌的,还有给你讲故事的,在你最开心的时候,把合同递到你面前,问你签不签。
你能不签吗?氛围都到这儿了。
3
那么,作为一名理性的消费者,我们该如何看待这场盛宴?
我的建议是:心态放平,便宜照占,但脑子要清醒。
首先,要承认它的价值。政府真金白银地补贴,商家实打实地让利,对于有真实消费需求的我们来说,这绝对是好事。该薅的羊毛一定要薅,这是对财政资源和商业活动最起码的尊重。
其次,要看透它的本质。这是一场精心设计的、旨在提振宏观数据的“消费引导行动”。它的成功,建立在无数个体的“冲动消费”之上。所以,捂紧你的钱包,反复拷问自己:这个东西,我真的需要吗?还是只是因为现场很嗨,主播很靓,折扣看起来很大?
消费主义最厉害的陷阱,就是让你把“我省了多少钱”误认为“我赚了多少钱”。
最后,要理解它的局限。这种“运动式”的消费刺激,能管多久?是个问题。它更像是一剂肾上腺素,能让市场在短期内亢奋起来,但长期的健康,终究还是要靠居民收入的稳定增长和对未来的稳定预期。
药效过了之后,该面对的现实,一样要面对。
所以,去泉州逛逛挺好。
吃吃面线糊,看看东西塔,在中山路上感受一下人潮涌动,顺手用消费券买点特产,挺美。
但在那个人声鼎沸、灯火辉煌的消费现场,当所有人都告诉你“买到就是赚到”的时候,你心里得有根弦。
要分得清,什么是你的美好生活,什么是别人的财务报表。
毕竟,潮水退去后,只有花出去的钱,是真实存在的。
本文内容旨在弘扬真善美,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如涉及版权或其他问题,请通过正规途径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