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1日,中央气象台将第18号台风“桦加沙”升级为超强台风级——这是今年以来影响我国的最强台风。它正以每小时25公里的速度扑向南海,预计在广东至海南一带登陆,强度直逼16级。与此同时,广东沿海部分区域已启动防台风Ⅰ级应急响应,数百万居民面临转移。
这不是一次普通的天气过程。当“桦加沙”以巅峰强度进入南海,其背后是气候变暖背景下极端天气的常态化趋势。更关键的是,这次考验的不仅是风力与雨量,更是中国沿海城市多年构建的防灾体系能否顶住压力。我们正在经历的,是一场从被动防御转向主动应对的治理转型。
近年来,面对频繁来袭的超强台风,沿海城市已悄然完成技术升级。厦门的智慧排水平台能在暴雨来临前30分钟预判积水风险,提前调度抢险力量;中山通过AI识别系统,将道路积水响应时间压缩至20分钟以内;北京依托“灵犀”大模型,实现极端天气提前两天预警。这些技术手段不再是实验室概念,而是嵌入城市运行的日常神经。
科技只是起点。真正的突破在于制度与社会协同的进化。上海在台风“贝碧嘉”期间,通过高德、美团等平台向外卖骑手精准推送预警信息8246万条次,实现重点人群闭环转移。这背后是《强降水“31631”风险预警应对工作规范》的支撑——预报、预警、响应、处置、反馈形成完整链条。而国家层面推动的“一网统管”机制,正打破水务、交通、电力等部门之间的数据孤岛,让应急指挥从“各自为战”走向“全局联动”。
但技术与制度再先进,若不能下沉到社区,仍会断裂在“最后一公里”。上海推行居村应急避灾站点建设,推动学校、公园等空间具备“平急两用”功能;广州将内涝预警系统接入社区网格;成都借“海绵城市”改造,在小区绿地中植入蓄水与疏散双重功能。这些实践表明,韧性不仅来自高塔上的雷达,也来自街角的微型消防站和居民手中的应急包。
台风终将过去,但极端天气不会。与其一次次重复“史上最强”的惊呼,不如清醒认识到:未来城市的竞争力,不在于高楼有多密、地铁有多快,而在于面对灾难时能否快速恢复。当自然之力不可阻挡,我们能做的,是让预警多跑一秒钟,让响应少延误一分钟,让每个社区都成为自救的第一道防线。
真正的安全,不是没有风暴,而是风暴之后,城市依然能站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