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想过,中国和俄罗斯这么大的国家,私下里吵架到底是怎么吵的?是摔桌子、拍椅子,还是像咱家里抢遥控器,嘴上怼两句,转身还是得一起吃饭。最近听到拉夫罗夫那句“吵架也要签合同,东方邻居才是硬核兄弟”,我就特别好奇,中俄到底是怎么一边斗嘴一边谈生意,还能把一件大事办得妥妥帖帖。
先说最接地气的地方合作。很多人不知道,其实在咱们东北和俄罗斯远东之间,有不少普通人的小生意活得特别滋润。比如黑龙江和哈巴罗夫斯克的跨境电商,每天都能看到物流卡车接连不断地来回跑。我的一个朋友就做跨境网店,前几年俄方电商节一来,订单直接暴涨,家里都快堆不下货。钱赚得多了,旅游业也跟着热闹起来。牡丹江的民宿老板说,每年俄罗斯游客来了都要点中国菜,带着翻译软件和微信支付,生活气息十足。管他两国领导怎么谈,老百姓该合作还是照做,谁都不愿错过挣钱的机会。
这两年,吃饭这件事也成了中俄关系的主场。你以为粮食进口只是外交秀?其实背后的较量也很现实。2022年中国一下子放开俄罗斯全境小麦、牛肉等农产品进口,直接给了俄罗斯一个大惊喜,因为原来只有小部分地区能出口,被限制了好多年。俄方农场主那会儿都直呼“终于等到这一天”,而中国的采购商马上就去谈价压价,谁也不吃亏。中间有过质量纠纷,有人说俄小麦品质不够稳定,但后来双方坐下来协商,连物流路线都优化了。你看,这里头就是磕磕碰碰之后的共赢,毕竟饭碗的问题谁都不敢马虎。
要说最硬核的谈判,还是天然气和石油。2014年那场东线天然气大合同,真的是中俄两国斗智斗勇的时刻。俄罗斯想把价格顶到天花板,中国这边算盘打得飞快,直接往地板砍。双方僵持了好几个月,最后各退一步:俄方下调了价格公式,中国一次性预付了250亿美元。一拍板,本来还绷着脸的两边终于松口气。后来的俄乌冲突让事情变得更复杂,欧美制裁一来,俄罗斯原油卖不出去,急得直奔北京,软声软气地说用人民币结算吧。中国这边也痛快答应,既帮了兄弟,也让人民币国际化大步向前。你瞧,谁都没有绝对优势,但关键时刻肯放下成见一起过难关。
其实,中俄开拓高科技领域的脚步也一点不慢。有人说,两国未来的合作不止在地球,还要上天。2021年中国和俄罗斯签了联合建造国际月球科研站的备忘录,航天圈里一片热议。中国国家航天局和俄罗斯国家航天集团公司联手,准备搞月球探测、空间站建设。专家们说,这种高科技合作,是双方在理性基础上的默契配合,既练技术又拉近距离。核能领域也是一样,双方在核电站、核材料方面互相支持,谁都不敢掉以轻心。你说这不也是“吵架后还要一起干活”的典型吗?
说到军工,那就更有意思了。你如果去看苏-35和S-400的交易,表面上是中国大手一挥付款,俄罗斯开心数钱。但实际上大家心里都有点小九九。中国拿到装备,肯定是要研究一番,俄罗斯也不是傻子,一边叮嘱“别仿制太快”,一边却又乐得销量提升。五年后再谈升级版,技术有进步,面子也都顾上。双方都很清楚,眼下有合作就好,至于谁能领先一步,明里暗里都在较劲。
金融体系这边,变化就像拆墙一样痛快。美国一加关税,中俄直接把美元晾一边,人民币、卢布、卢比轮流上场。SWIFT把俄罗斯踢出去,中国的CIPS立马顶上。你要是看2023年数据,中国买家的钱直接进到俄方账户,西方媒体说啥都没用,油罐车该走照样走。相关研究表明,全球金融结算体系正在悄悄发生改变,中俄合作推动了区域货币的流通,给很多中小企业带来新的机会。金融界专家也说,这种“拆墙运动”,可能为未来国际支付带来更多可能性。
其实,分歧在中俄关系里就像消毒水一样,谁都没法回避,但只要愿意沟通,就能慢慢化解。疫情那会儿,口罩换石油,两边都在吐槽质量,但物流一通畅,货物还是一箱箱落地。北极航线现在又成了热点,中国的造船技术想进步,俄罗斯守着破冰船不肯松手,大家又开始磨会议桌。拉夫罗夫的话挺有道理:分歧不是地雷,是消毒水,把问题挑明了,好的更快。
最后,给你留个问题:如果你是中国的项目经理,俄罗斯马上要送来一份新天然气合同,你会怎么砍价?反正我觉得,斗嘴归斗嘴,生意还是要做,兄弟一场,该抠的美分都要抠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