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网
《深入中南海:探寻历史的足迹》——中央文献出版社倾力奉献
徐焰,国防大学教授
在陕北的初创岁月,毛泽东曾向身边的同仁们传授一则警句,其言辞至今仍铭记于心,即便时光荏苒,其教诲依旧清晰如初。他言道:
江青以其直言不讳的言辞闻名,却常因人际纠葛而陷入困境,多次对他人造成伤害。即便在我离世之时,她或许亦难逃他人报复的魔爪。
由此看来,毛泽东对江青的下场还是很有预见的。
在中南海丰泽园共事的伙伴们,提及江青,无不满怀愤慨,又不禁感慨万千。这位曾经的显赫人物,曾经肆无忌惮,祸国乱民,她的身边人也多对她怀有怨恨。然而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众人对于她的行径却束手无策。
自“四人帮”覆灭那一刻起,揭露江青罪行的文件、书籍与文章如山般堆积,其数量之庞大,无不让人瞠目结舌。
深入剖析,江青这位祸国殃民的历史罪人之所以得以跻身中国共产党最高领导层的政治舞台,并造成如此深重的破坏,其背后原因既源于我国长期封建社会的残留毒素,又与她身处旧社会黑暗、腐朽的环境中的生活经历及其后所获得的特权地位紧密相连。这些因素相互作用,最终导致了她心态的畸变与扭曲。
唯物主义的核心信条之一便是“存在决定意识”。个体的思想与观念,无不受到其所处社会环境潜移默化的塑造与深远影响。
源自山东诸城的江青,并非天生邪恶之徒。然而,她的青春岁月,正是在一个封建家族的恶劣氛围中度过。在那个时代,她亦在充斥着丑陋的十里洋场中历经风雨,这些经历在她的生命中留下了深刻且消极的印记。
学生 李云鹤
江青,原名李云鹤,1914年诞生于一个封建地主世家。然而,因母亲身份的低微,她自幼便饱受周围人的冷嘲热讽与歧视。这样的经历,在她的幼小心灵中悄然种下了叛逆与虚荣的萌芽。
在成年之际,李云鹤与一位名为章泯的青年结伴,一同踏上了漫漫征途。
在先进思想的滋养下,他在1932年于青岛与地下党组织的重要领袖俞启威(日后成为天津市委书记、中央委员会成员的黄敬)喜结连理,自此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务必清晰的是,自青少年时期以李云鹤之名起,江青便对社会阴暗面流露出强烈的不满。这一立场在多个层面得到了验证:一方面,她在山东青岛与俞启威相识,并投身于革命斗争;另一方面,在20世纪30年代初,她曾短暂地成为共产党的一员。
1931年,彼时担任青岛大学图书馆管理员职务的李云鹤先生(如上图红圈所示),在集体照中居于右侧第三排。与之毗邻的,那位身姿矜持、眼镜映衬下更显睿智的先生,正是梁实秋先生。
江青初入中共不久,青岛的党组织便遭受了严重的破坏。在白色恐怖的笼罩下,她被迫暂时与党组织断绝联系,逃往上海。在那里,她甚至主动向当局自首,并与国民党“复兴社”的特务崔万秋搭上了线。正是崔万秋等人的竭力推荐,让她在话剧与电影界迅速崭露头角,成为了耀眼的明星。
崔万秋常常采取双管齐下的策略,因此也不排斥江青参与到一些进步活动中来。
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江青曾一度陷入了国民党“中统”特务机构的拘禁。她自首和获释的整个过程,均由赵玉珊独自操办。
踏入上海这块充满魅力的土地,以“蓝苹”为艺名的江青便在那个昏暗的社会氛围和艺术圈中,沉湎于奢华的生活,成为了独一无二的个体。她出生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深受十里洋场中封建和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浸染,同时也在黑帮与国民党特务机关的阴影下徘徊,长期在江湖间游走。
蓝苹与王莹(左)
昔日,上海各大报章屡次揭露了这位艺名“蓝苹”的二线影星所犯下的种种失范之举,这些事件无一不暴露了她品行不端的本质。
在波诡云谲的上海演艺圈中,江青也曾遭遇过一段低谷期。那时,她所居住的陋室亭子间,夜晚常常有不请自来的访客络绎不绝地出入。
一日,一男子挥出重拳向她袭来,"蓝苹"小姐随即发出求救的呼喊。邻近楼层的保姆秦桂贞闻声赶来,试图伸出援手,却不幸也身受伤害。
即便秦桂贞面临资金匮乏的困境,乃至家中空空如也,她依旧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在江青即将告别上海的那一天,她满怀深情,郑重许诺:“岁月悠悠,我必不辜负你的深情厚谊!”
1936年,22岁蓝苹随母。
如何“报答”呢?
随着全国胜利的曙光乍现,江青对过往的瑕疵仍存忧虑之心,尽管对秦桂贞尚存余悸,她始终保持高度的警惕,自那以后便彻底切断了与对方的联系。
“*”符号瞬间闪耀,江青随即下达指令,命令吴法宪对秦桂贞实施拘押,并施行长期监禁。
此等忘恩负义之行,暴露出其心理扭曲已至令人震惊的地步!
在《水浒传》这部描绘宋代社会的小说中,曾有这样的记载:清风寨的官员刘氏夫人不幸沦为劫匪觊觎的目标,她一度命悬一线,险些被迫成为“押寨夫人”。幸得宋江及时伸出援手,方才将她从危难之中成功解救。
刘夫人心中忧虑如潮,生怕那段不为人知的绑架往事被外界所揭露。纵然她本应感激宋江的救命之恩,但她却情不自禁地催促丈夫将宋江拘禁,甚至私下产生了致命的念头。这一切的根源,是她对声誉受损所带来精神压力的恐惧,这份压力远超她应有的感恩之情,显得尤为沉重。
江青与古代封建贵族女性的心理状态,竟呈现出令人震惊的相似之处!
1936年,杭州的六和塔有幸目睹了一场空前的盛事——三对影视明星的联姻大典,一时间,此事成为了街头巷尾热议的焦点。站在最前方,从左至右依次排列的是叶露茜与赵丹、蓝苹与唐纳、杜小鹃与顾而已。而在他们身后,则是众多证婚人的身影,他们依次为郑君里、沈君儒、李清。
若她意图取悦某人、笼络某人,甚至利用某人,她总是一心一意,不惜使出浑身解数,借助种种伪装以达到目的。一旦得势,她便开始役使他人,折磨他人,公然炫耀她手中掌握的、足以左右他人命运的绝对权力。
1937年,江青抵达了革命圣地延安。然而,组织并未对她进行彻底的历史审查。当时主管保卫工作的社会部长康生,恰巧与她同乡,出于对她的庇护之情,代为遮掩了她过往在历史中的瑕疵,以及在上海那段沉沦的生活态度。
鉴于深厚的渊源以及此次的庇护之恩,她与康生的联系显得尤为紧密。
江青以其超群的演艺才华和孜孜不倦的求知欲,迅速融入了毛泽东的周围,成为毛泽东夫人离异之后,他身边不可或缺的得力助手,并迅速赢得了他特别的青睐。
此类人物,表面光鲜地追求进步,实则内心深埋着极端丑陋的暗流。令人惊叹的是,他们竟然能靠近毛泽东,并在1938年的金秋时节与他结伴,这一幕无疑成为了历史上的一大悲剧,让人唏嘘不已。
江青,一位来自演艺界的杰出才女,在婚后数年时光里,为毛泽东的文娱生活增添了许多欢声笑语。
《刘英回忆录》一书中记载,该书于上世纪90年代末期问世。书中提及,1940年,刘英自苏联归来,抵达延安后特地拜访了毛泽东。她注意到,这位新婚的妻子对主席的照料无微不至,关怀备至。与此同时,对于个性鲜明的贺子珍,刘英更是赞誉有加,连珠妙语频出。
毛泽东拍腿称好。
“刘英同志,您真是我最信赖的知己,恳请您不吝赐予我广泛的宣传支持!”
目前,毛泽东所倡导的“广泛宣传”理念,源自于延安地区众多新老同志对此议题的积极探讨。大家纷纷期待刘英能够对此作出深入的剖析与详尽的阐释。
卫士李银桥曾追忆,在那段炮火连天的艰难岁月里,江青凭借其卓越的文艺才华,为毛泽东及其麾下的战士们带来了心灵上的慰藉与片刻的宁静。1947年,部队转战陕北,战士们筋疲力尽,有的蹲坐,有的站立,或搬来小凳,倚靠在墙壁之上,静心聆听一段京剧清唱,或是参与一番猜谜游戏,这无疑成为他们极大的精神慰藉。
在陕北的艰苦岁月中,毛泽东常因过度用脑和情绪紧张,痛苦地用手抚额,用力揉捏,闭目长叹。
此刻,江青从随身携带于上海的古老手摇式留声机中取出,精选数盒京剧唱片,为毛泽东播放。
在那个充满考验的时期,毛泽东常常反复播放几盘唱片。每当他全情投入,总能感受到心灵得到放松后的那份宁静与愉悦。有时,他还会满足地点头轻吟。
“再放一次。”
然而,据始终伴随毛泽东左右的李银桥所回忆,
江青在诸多优点显露无遗之际,亦不时露出其性格与品质中的瑕疵与不足之处。
这些瑕疵和短板似乎与生俱来,根深蒂固,难以彻底根除,而且日渐加剧,最终在毛泽东的情感领域中,留下了难以填补的裂痕。
江青,出身于上海,自幼沉浸在现代文明的洗礼之中,这样的影响或许并非全然消极。
她满怀炽烈的愿望,迫切地希望融入工农大众的行列,与广大的工农兵群体紧密相连。
然而,她的高傲、爱出风头、执着自我以及那份对尊贵地位的渴望,让她从未真正站在他人的立场思考过情感。这种极端的个人主义,让她与广大民众始终难以产生真正的共鸣。甚至,她与丈夫毛泽东之间的感情,也未能达到心灵相通、默契无比的境地。
昔日,江青在诸多细节之中,无不流露其品性极端狭隘与私欲的一面。每逢境遇有所转好,她便沉溺于奢靡之乐,且渴望凌驾于众人之上,追求高人一等的生活。
即便毛泽东先生公务缠身,她亦常觉闲暇时光,便与警卫员们欢聚一堂,共享扑克牌的乐趣。
在那个革命队伍的辉煌岁月里,宣扬的是一种普遍的平等精神,无人有意让她独占鳌头。然而,当她的挑战最终以失利告终,她却指责他人窥探了自己的底牌,因此就这桩小事向毛泽东提出建言,要求将那位获胜的警卫员从其岗位上调离。
面对阿姨在针线等日常杂事中显现出的不悦,竟公然进行指责,言辞之激烈,出口即伤人,尖酸刻薄之态令人瞠目,以至于对方悲痛至极,泪流满面。
随着中央机关生活水平的稳步提升,江青的傲慢态度愈发彰显。自迁居西柏坡后,她的居所安装了电铃,她逐渐养成了按铃召唤卫士的习惯。无论面对大事小情,不论这些事务是否在她的职责之内,她总是不自觉地让卫士代为处理。在她看来,驱使他人似乎成了一种乐趣,一种身份的象征,更是对崭新生活的认同。
一日,江青轻敲电铃,卫士张天义闻声敏捷踏入室内,只见她悠然吩咐:“请递给我暖水袋。”
实际上,江青所用的暖水袋就安置在她的床侧,她只需略微弯曲身体,便能轻易取到。但她的习惯是按下电铃发出指令,更倾向于避免那微小的弯腰之劳。
张天义对此痛心疾首,归途之中,他向李银桥倾诉衷肠,直言对方“日渐沉溺于指手画脚”。
对此,毛泽东曾不止一次地激昂地指责她:“你竟始终未能摆脱那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思想。”
在众多场合,江青仍旧展现着她在上海滩那段十里洋场的岁月中所磨砺出的独特风采,时而放肆,试图通过威胁的方式左右他人。
龙飞虎,曾在毛泽东与周恩来身边担任警卫副官,他曾回忆道:1947年3月,随着国民党军队的步步紧逼,延安,毛泽东直至最后一刻才艰难地作出了撤退的抉择。闻此讯息,江青立刻情绪高涨,强烈地要求立即启程出发。
毛泽东温和地反复宽慰道:“无需过分担忧。”然而,江青却突然情绪崩溃,放声痛哭,泣诉着……
“不必担心,面临困境,总有人愿意毫不犹豫地担起你的重担,迅速引领你走出险境。又有谁能真正关心我们的现状呢?”
毛泽东怒火中烧,猛地一掌重重地击在桌面上,桌上的茶缸瞬间被击得碎片四溅。他声色俱厉地喝道:“出去!立刻离我远去!”
李银桥及其警卫队伍均证实,每逢江青承受毛泽东的严苛责骂,她便会披上外套,冲出窑洞,泪流满面,毫不犹豫地奔向周恩来的居所。
每当她的观点与毛泽东不一致时,她便会向周恩来倾诉衷肠。周恩来,这位善于调和矛盾的杰出人物,总能巧妙地化解双方之间的分歧。在那个特殊时期,她之所以如此选择,主要是为了不干扰毛泽东的日常政务。
实际上,周恩来对江青并无好感,然而他始终恪守组织纪律,未曾于背后对她作出随意评价,这一点与延安其他一些领导人时常流露出的轻慢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更糟糕的是,江青从这时起便显示出在人际关系上愿意拨弄是非,经常添油加醋地在毛泽东面前讲一些人的坏话。此刻她还不能涉入高层政治生活,攻击的还是些身边的小人物,以致秘书和警卫人员都被她得罪遍了。
目睹此景象,毛泽东心中不禁涌起一丝懊悔,对于自己拥有江青为伴的事实。然而,作为国家的最高领导人,他深知自己不宜轻易提出离婚的请求。
李银桥回忆说,在陕北的往昔时光,此类事件已然发生。
午后时分,我协助毛泽东从卧榻上缓缓站起。他落座后,手中的香烟烟雾缭绕,弥漫在空气中。他向我倾诉衷肠,话语中透露出一种深沉的哀愁,这情绪久久萦绕,其间亦夹杂着几许忧伤之情。他的大致意思是:
身为您的党小组长,若您心中存有丝毫的不悦,请随时向我敞开心扉,不妨倾诉一二。
江青,她是我的妻子。若我身居公务员之位,按照常理,我应当将她从我的职务中调离。然而,当我回首我们走过的婚姻之路,我不禁感叹,我们的结合过于仓促,而这段关系的维护与经营,也始终未能得心应手。
目前面临了哪些困难?鉴于我当前的角色和情况,选择离婚似乎不太适宜。
江青并无重大过错,若是在现今之际提出离婚,同志们或许会心生疑窦,而未来,各种传闻也将纷至沓来。
不离即背政治包。
唉,只能凑合了。
面对江青的离间与挑拨,以及她散布的流言蜚语,毛泽东曾两次公开表露了他的不满。他的目光犹如利箭,锐利地射向她,言语中透露出几许疑虑。
“不合群!”
在与他人的互动中,您似乎时常面临难以达到和谐的境地,您的性格特点似乎往往容易引发他人的误解和抵触情绪。
昔日在陕北的岁月里,毛泽东曾向其身边的部属传授一则警句,此言至今仍铭刻在他们心中,其辞曰:
江青以其锋利之辞,频遭争议漩涡的裹挟,屡次对人造成伤害。待我远行,她恐怕亦无法逃脱被整治的结局。
显而易见,毛泽东对于江青最终的遭遇,早已洞察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