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大清早,老王挤在公交车里昏昏欲睡。
一个拄拐棍的老太太颤巍巍地站在他旁边,车里愣是没人动弹。
老王咂摸咂摸嘴,慢悠悠站起身:"大娘您坐这儿。"老太太刚要推辞,他就咧着嘴笑:"您腿都抖成筛糠了,赶紧歇会儿。"后头一个小姑娘看见了,第二天也学着给孕妇让了座。这事儿稀松平常,可老话怎么说的?舍个芝麻捡个西瓜,善心这玩意儿跟滚雪球似的越滚越大。
办公室里最近炸开了锅。小红刚离婚,茶水间里几个长舌妇正掰扯得热火朝天。"肯定是她太作""听说她婆婆特别难缠",唯独老李闷头扒拉着盒饭。他心里跟明镜似的,这些话传出去指不定闹出什么幺蛾子。管得住嘴的人夜里睡觉都踏实,老祖宗留下的"祸从口出"四个字可不是白给的。有个研究数据挺有意思,那些整天传闲话的人,得焦虑症的几率比普通人高出小一半。
菜市场里张阿姨的嘴向来没把门。那天她瞅见隔壁单元的小赵,扯着嗓子就来了一句:"三十好几的姑娘还不嫁人,你妈得多着急啊!"小赵乐呵呵地回:"您说得对!"转头心里嘀咕:"跟疯狗对咬?我又不属狗!"记仇这事儿就跟揣着臭豆腐逛街似的,熏着的还不是自己。前阵子看《菜根谭》里说"处世让一步为高",这话还真在理。
李老师有个习惯,每次改作文都要多写两行评语。周五放学后总有几个学生留下来问问题,他从来不赶人。去年有个学生考上北师大,特意跑回来给他鞠了一躬。这叫什么?老北京话讲叫"渡人如渡己"。以前私塾先生教学生分文不取,现在想想真是大智慧。知识这种东西,传着传着就变多了。
小区里刘大爷最近腰疼,他儿子每天下班雷打不动地来帮着按摩。有街坊夸他孝顺,小伙子摆摆手:"小时候发烧,我爸背着我跑了两公里医院。"这话让人想起《增广贤文》里那句"堂前教子,枕边教妻"。孝顺这事儿吧,做得自然了就跟呼吸似的,用不着挂在嘴边显摆。
快递站的小张前儿个遇到件窝火事。客户非说他送的包裹少了个配件,骂得那叫一个难听。后来在沙发缝里找着了,连句道歉都没有。小张倒看得开:"犯不着为这种人气坏身子。"《论语》里子贡问"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孔子就回了个"恕"字。要不说圣贤就是圣贤呢,两千多年前就把道理琢磨透了。
环卫工老周有个绝活,扫马路总能顺带清理绿化带里的垃圾。别人笑他傻,他反倒乐呵:"顺手的事儿。"有一回市长暗访正巧看见了,后来全区开大会表扬。这就跟《道德经》里说的"上善若水"一个理儿,做好事不留名的人,福气都在后头排队呢。
便利店打工的小杨有天瞅见个拾荒的老太太盯着关东煮直咽口水。她二话不说盛了份送过去,老太太眼泪唰就下来了。这事儿过去小半年,有回小杨下班遇上打劫的,突然冲出个流浪汉把歹徒吓跑了。仔细一瞅,嘿,竟然是那老太太的儿子!这不就是老辈人常说的"阴德"吗?
菜贩子老陈做生意实诚,从来不给秤上动手脚。有回邻居王婶非要抹零头,他笑呵呵就答应了。转过年来他闺女高考,阅卷老师正好是王婶侄女。你说巧不巧?这事儿要搁《淮南子》里,准得归到"天道好还"那一章。贪小便宜吃大亏,老祖宗早把道理揉碎了讲给我们听。
最绝的是巷子口修自行车的赵师傅。谁家孩子车链子掉了,他从来不收钱。有人问他图啥,他掏出个皱巴巴的笔记本:"二十七年前有个老师傅也是这样帮我的。"这话让人想起《围炉夜话》里说的"善欲人见,不是真善"。真正的善行都跟春雨似的,润物细无声。
这些零零碎碎的小事堆在一块儿,就像往功德箱里投硬币,叮叮当当响得清脆。要说这些人图什么,八成他们也说不明白。可就是这些不起眼的善举,让世界变得没那么糟。古往今来那些圣贤书,翻来覆去讲的也不过是这个理儿。
本文就是要传达积极正向的价值观,没有一点儿不好的引导想法。要是有侵权情况,就赶紧联系我们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