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艘电磁弹射型航母福建舰正式列装了,中国进入三航母时代!
搭载的歼-35隐形战机与空警-600预警机,采用全球领先的中压直流电磁弹射技术,航母编队部署南海,将显著提升区域威慑能力!
举世瞩目的福建航空母舰是由上海江南造船厂制造,该厂是中国船舶集团旗下的核心造船基地。
在国资委官网公布的100家央企单位的名录之中,中国船舶集团排在第5位,足见其地位是举足轻重的。
总部位于上海的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国船舶,也有网友简称为中船集团。是由原中国船舶工业集团与原中国船舶重工集团联合重组而成的,成立的特大型国有重要骨干企业。从官网上可以看到,中国船舶的业务涵盖了海洋防务装备、船舶海工装备、战略性新兴产业、船海服务四大产业板块。据悉,其手持的订单排期已经排到了2029年。
中船集团拥有我国最大的造修船基地和最完整的船舶及配套产品研发能力,也是我国海军装备建设的主体力量,还是全球最大的造船集团。
中国船舶集团从主战装备到保障舰船,从核心技术突破到体系化能力构建,全方位支撑人民海军向世界一流海军转型,为国防安全筑起坚不可摧的海上屏障。
1、主战装备的迭代
航母体系跨越式发展。完成辽宁舰改装、山东舰自主建造、福建舰创新突破,形成“三大航母”的格局。福建舰作为全球首艘常规动力电磁弹射航母,满载排水量8万余吨,2025年已实现歼-15T、歼-35 等舰载机弹射起降,跻身世界先进航母行列。
驱逐舰与护卫舰集群。批量建造055型万吨大驱、052D型驱逐舰等“中华神盾”,其中6艘055型驱逐舰已密集入列,集成先进相控阵雷达与垂直发射系统,具备全域作战能力。
水下力量升级。渤海造船厂作为核潜艇核心建造基地,突破14米级潜艇耐压壳体技术,采用国产 1100MPa级特种钢材,可支持潜艇下潜超600米,隐蔽性与机动性大幅提升,新一代战略核潜艇将搭载24具导弹发射筒。
两栖作战装备突破。研发075型两栖攻击舰、071型船坞登陆舰,形成从平面登陆到超越登陆的完整体系,其中075型两栖攻击舰可搭载大量直升机与两栖战车,显著提升立体投送能力。
2、核心技术的突破
电磁弹射与阻拦技术。自主研发的电磁弹射系统能量转换效率达65%,优于美国福特级的60%,可适配从2吨无人机到30吨重型战机的全谱系舰载机,阻拦系统响应速度较传统液压式提升50%。
潜艇关键技术突破。采用整体卷板成型工艺与激光跟踪焊控技术,解决大尺寸耐压壳体焊接难题,消除传统“龟背”结构,使潜艇航行阻力降低15%,噪声控制在95分贝以下。
动力与材料自主化。QC-280燃气轮机、中压直流综合电力系统实现国产化,HY-100高强度甲板钢、TC4钛合金等关键材料100%自主供应,支撑舰船性能跻身国际一流。
电子与隐身技术。一体化隐身桅杆集成28面有源相控阵雷达,探测距离超500公里,同时将雷达反射截面积大幅降低,实现看得远、藏得深。
中国船舶集团的军工贡献,不仅在于装备交付,更在于构建了自主可控的国防工业体系与战略威慑能力,彰显大国海军的实力。
1、核心船型的突破
LNG运输船跻身全球第一梯队。沪东中华第五代“长恒”系列LNG船单月交付量达4艘,全船国产化率超80%,17.4万立方米船型满载量可满足上海居民半个月用气需求,国际市场份额升至20%左右。
大型邮轮实现国产化突破。首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建成运营,第二艘“爱达・花城号”进入舾装阶段,全产业链实现从设计到内装的全面自主可控。
汽车运输船弯道超车。广船国际仅用三年成为全球汽车运输船订单与交付量第一,手持订单近40艘,最大船型可装载万余辆车,助力中国汽车出海。
支线集装箱船全球领先。黄埔文冲“鸿鹄”系列支线箱船成为明星产品,其建造的“梦想”号大洋钻探船是全球钻探能力最强的科考平台。
2、海洋工程的装备
FPSO成深海能源核心装备。自主建造的浮式生产储油船(FPSO)集成油气处理、存储全功能,全球首艘搭载碳捕集技术的FPSO年减排23万吨,核心技术国产化率超90%。
全球首创海上风电装备。全球首艘3200吨全直流风电安装船“北欧之风”号,可在8级风浪中作业,碳排放量仅为传统船舶的30%,适配20兆瓦级风机安装。
特种海工船多点开花。广船国际建造了全球近三分之一的半潜船,市场占有率达50%,成为海上大型设备运输的“海上叉车”;全球首艘超大型三文鱼养殖工船“苏海一号”年养殖量达8000多吨,实现错峰上市。
中国船舶集团的人员招聘,覆盖校招、社招、专项引才的全渠道体系,通过完善的培养机制与福利保障,打造船舶与海洋产业的人才高地。
中国船舶2026年的校招路线分成A线和B线,其中A线涵盖了17所大学,B线涵盖了14所大学。
结合中国船舶集团校园招聘的重点布局与实际招录数据,以下是招录人数较多的不部分核心院校分类及关键信息。这些学校开设船舶与海洋工程、机械、电气等核心专业,课程体系对接国际船舶规范(如 IMO 标准)与中船技术需求。
1、本科及以上核心生源校
(1)江苏科技大学:2020年以来累计向中船集团输送毕业生超3000 人,2024届专场招聘会吸引3000余名学生参与,228人现场达成初步意向,88人现场签约。江南造船、大连造船等数十家核心子公司固定参会,2025年单场招聘会提供岗位800多个。
优势专业包括船舶与海洋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焊接技术与工程(适配LNG船建造等高端岗位,与江南造船共建焊接技术实验室)。
(2)武汉理工大学:作为中船集团 "逐梦海洋" 校招首站院校,涵盖设计、研发、管理全类型岗位,与沪东中华、广船国际等形成定向培养机制(共建船舶总体性能联合研发实验室)。2024届秋招中,中船集团89家下属单位进校招聘,提供岗位约2000个,超 2000名学生参与互动;2024年春季招聘会中,中船集团等近350家单位参与,提供近万个岗位。
优势专业包括轮机工程、船舶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匹配绿色船舶动力研发需求)。
(3)哈尔滨工程大学:传统船舶工业领军院校,中船集团 "船舶英才计划"(硕博管培生项目,聚焦核潜艇、深海装备等高端领域技术研发与工程管理)核心生源地。聚焦核潜艇、深海装备等高端领域,与中船系统工程研究院共建硕士学位授予点,毕业生多进入渤海造船厂、第七〇一研究所等核心单位。
(4)上海交通大学:
以上海外高桥造船、江南造船为主要接收单位,适配大型邮轮、LNG 船技术岗需求。侧重智能船舶、海洋工程材料等前沿领域,因绿色船舶技术需求扩大,相关岗位招录量显著增加(2024年新增船舶与海洋工程强基计划 "旭华班",聚焦绿色低碳技术)。
2、高职高专核心生源校
(1)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与中船黄埔文冲、第七一二研究所等建立 "订单班",毕业生实操考核通过率达92%。在2024届专场招聘会中,35家中船企业提供500余岗位,260名学生现场签约,黄埔文冲单家企业收简历超200份;2024届船舶工程技术专业签约率超93%。适配岗位包括船舶装配、焊接工艺、生产现场管理(对接智能船厂工艺师等紧缺岗)。
(2)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聚焦船舶电气、航海技术等方向,2024年为中船旗下修造船厂输送技能人才超600人;与中船集团共建邮轮内装技术专业,学生实习率100%,1+X 证书通过率95%。
除了上述这些学校以外,还有大连海事大学、西北工业大学、集美大学、浙江海洋大学、广东海洋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复旦大学、四川大学、渤海船舶职业技术学院等。
作为国资委名录中位居前列的特大型央企,中国船舶集团既是大国重器的建造者,也是海洋强国战略的核心支撑者。在军事领域,从“三大航母”格局成型到核潜艇技术突破,从电磁弹射的自主领跑到全域作战舰船集群,它筑起了坚不可摧的海上国防屏障,彰显了一流海军的硬核实力。在民用领域,LNG船、大型邮轮等核心船型实现国产化跨越,海上风电、特种海工装备多点突破,既服务国计民生,又领跑全球市场。
依托全渠道招聘体系与院校深度合作,中国船舶持续汇聚海内外英才,为产业升级注入不竭动力。从国防安全到经济发展,从技术突破到人才培育,中国船舶以自主可控的工业体系、全球领先的产业实力,书写着 “造船强国” 的时代答卷,未来必将继续引领中国船舶工业向更深海、更高端迈进,为国家发展与民族复兴提供坚实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