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62岁的王阿姨住院复查,出院结算时却大吃一惊——以前能报销的几项费用,现在得自己掏钱了。收费处的工作人员告诉她:“一些项目不再报销了。”很多人也遇到过类似的情况,本来觉得医保可以报销,结果多了不少自己需要负担的费用。医保到底哪些费用不报销了?我们又该如何应对这些变化呢?
一、医保调整报销范围的原因首先,大家不要觉得医保“变小气”了,其实是因为医保基金有限。2024年全国医保基金总支出已经达到2.87万亿元,并且每年都在逐渐增加。而看病的人越来越多,花的钱也越来越多,不调整医保政策,基金可能撑不住。调整的目的就是确保把有限的资金用到真正需要治疗的人身上,避免浪费。二、哪些费用不再报销?这6项你要注意非必要的高价医用耗材: 比如特殊材质的心脏支架、人工关节。以前,心脏支架、人工关节这种高价耗材,不管材质如何,医保都能报销。但新规后,只有普通材质的、临床上必须的耗材才能全额报销,选特殊材质的,差价需要自己承担。比如,普通心脏支架大约1万元能全额报销,而特殊材质的要3万元,医保只能报销1万元,剩下的2万元就得自己掏。2024年,这类高价耗材的支出占医保总支出的12%,预计有15%-20%的高价耗材将被剔除出医保报销范围。只为做检查而住院: 比如有些人为了做全面体检而住院,原本想着可以多报销。新规明确,只为了检查、没有治疗需要的住院,医保不再报销。以后做全面检查,必须在门诊进行,报销比例会比住院低不少。2024年,8%-10%的住院都是“检查性住院”,这一类浪费了大约850亿元医保资金。非治疗用的营养品和保健品: 比如蛋白粉、营养液等。以前,医院常常开一些保健品或者营养液,大家可能认为能报销。但新规后,只有医生明确说“治病必须用”的营养品才能报销。普通的保健品、非治疗性的营养品都要自己掏钱。2024年,这类费用占医保支出的4.2%,大约1200亿元,调整后能节省40%以上。超范围使用药物: 比如用抗生素治感冒,或者用抗癌药治不对症的癌症。每种药物都有适应症,抗生素只能治疗细菌感染,不能用来治感冒;抗癌药也只有针对特定癌症才有效。新规要求,如果药物使用超出了其适应症,医保不再报销。2024年,超范围用药花费了约760亿元医保资金,未来这些资金将被严格控制。没有按规定办理手续去外地看病: 比如你是河北参保人,却没有按规定办转诊手续就去北京住院,医保报销比例将大幅下降。2024年,跨省就医花费了大约2300亿元医保资金,新规后,非急诊转诊的跨省就医自付比例将提高15%-25%。
不按标准流程治病: 比如感冒开了很多昂贵的检查和药。每种病都有标准的治疗流程,感冒一般只需要查血常规和开普通感冒药,但如果医生开了CT、核磁共振或者贵价药,医保就不报了。2024年,大约12%的医疗行为偏离了标准治疗路径,浪费了3400亿元医保资金,未来这些不合理的支出将受到严格控制。三、这些变化对我们有多大影响?这些调整后,医保基金每年能省下4000多亿元,但对普通人来说,自付的费用将增加,特别是对于重病患者和慢性病患者的影响更大。举几个例子:需要更换人工关节的患者,选择特殊材质时,自己要多花2-3万元。癌症患者如果用了超适应症的靶向药,可能一年多花5万到10万元。就算是普通慢性病患者,一年也可能多花5000到1万元。四、如何应对这些变化,少花钱,多保障?先了解清楚医保能报的费用,避免冤枉花钱。看病前最好先弄清楚自己要做的检查、用的药、选的耗材能不能报销,可以查询医保目录,或者直接问医生:“这个能报销吗?有没有更便宜的替代方案?”例如,如果能选择普通心脏支架,比特殊材质的能省2万元。尽量在本地就医,按规定办理转诊手续。能在本地解决的病症,尽量别跑外地。如果真的需要去外地治疗,一定要提前办理转诊手续。先在本地医院开具转诊证明,再去医保局备案,这样报销比例能提高不少。购买商业医疗保险,补充医保的不足。医保报销不了的费用,可以通过商业医疗险来补充。比如,百万医疗险一年几百块,可以报销住院费、高价药、进口耗材等,重病患者一年能省下不少钱。2025年上半年,购买商业医疗险的人增多了32.7%,大家都希望能多一层保障。保持健康管理,少生病。平时注意饮食、锻炼,定期体检,尽量避免得病。比如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控制好了就能减少去医院的次数,每年能省下一笔不小的检查和药费。总结:医保调整是为了更长久的保障虽然医保的新规让我们在一些方面需要自掏腰包,但这些调整是为了让医保基金更加稳健,能保障更多真正需要帮助的人。我们能做的,就是提前了解政策,合理规划就医,同时购买适当的商业保险,多一份保障。毕竟健康才是最重要的,花点钱买安心,总比生病时没有钱治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