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9 月 9 日,一则消息在国际政坛引发震动。特朗普宣布由库什纳主导加沙重建计划的当天,以色列战略事务部长德尔默的身影出现在迈阿密。这场看似突然的会面,实际上已经酝酿了数月之久。
根据披露的信息,美国这份新方案的核心在于将加沙战后的主导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美方虽然口头承认以色列会在其中拥有一定影响力,却明确表示不会采用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或德尔默提出的版本。
熟悉中东事务的人都记得,库什纳在特朗普此前的任期内,其团队就带有明显的亲以色彩,这让不少观察家对方案的公正性产生疑虑。
美国方案中两条关键内容引发了广泛讨论:一是要求哈马斯必须解除武装,二是以军撤军的节奏将完全取决于新成立的民事机构维持安全的能力。
这两条要求像一块巨石投入本就复杂的巴以关系池塘。
而就在半年前的 3 月,埃及曾提出过一份详尽的加沙重建计划,计划总耗资 530 亿美元,获得了英法德意等欧洲国家和联合国的支持。
埃及的方案并非空中楼阁,而是规划了清晰的实施路径:五年内分三阶段推进,前 6 个月的前期复苏阶段预计投入 30 亿美元,重点清理贯穿加沙南北的萨拉赫丁公路,并建设 20 万套临时住房;之后的两个重建阶段合计投入 500 亿美元,目标是建造至少 40 万套永久性住房,同时重建加沙的海港和国际机场,逐步恢复水、电、通信等基础设施。
按照埃及的设想,资金将来自联合国、国际金融机构、外国捐助和投资,由沙特、卡塔尔、阿联酋等海湾国家承担主要出资责任,并且在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监督下成立一个非派别委员会管理加沙至少六个月。
但当时美国和以色列却以 “缺乏现实根基” 为由否决了这一方案。
如今加沙的现状远比想象中严峻。
加沙地带媒体办公室 9 月 6 日发布的声明,自冲突爆发以来,以色列的军事行动已导致加沙地带 7 万多人死亡或失踪,其中包括 2 万多名儿童。
九成基础设施被毁,经济损失超过 680 亿美元,医院、清真寺、学校等民生设施在轰炸中化为废墟。
全面封锁之下,240 多万加沙居民正陷入严重的人道危机,连基本的生存物资都难以保障。
面对美国提出的新条件,哈马斯内部的反应并不统一。
部分领导人公开质疑特朗普承诺的可信度,认为在当前局势下,解除武装的要求缺乏现实基础。事实上,哈马斯的犹豫并非没有缘由。
回顾今年 1 月,在卡塔尔斡旋下,以色列与哈马斯曾达成过一份停火协议,协议明确第三阶段将开启加沙大规模重建进程,但后续因双方在执行细节上的分歧,第二阶段谈判迟迟未能启动。
更值得注意的是,早在 2024 年 12 月,巴勒斯坦民族解放运动(法塔赫)与哈马斯的代表曾在开罗签署文件,同意成立一个由 10 至 15 人组成的联合委员会管理战后加沙,负责包括重建在内的各项事务,该委员会隶属于巴勒斯坦政府,由巴勒斯坦总统任命。但这一计划至今未能落实。
美国在加沙问题上的立场一直充满变数。今年 1 月特朗普上任前夕,美国还参与斡旋停火协议,可随后特朗普就抛出 “清空加沙” 构想,提议让埃及和约旦接收巴勒斯坦人,2 月又提出由美国 “长期接管” 加沙并开发成海滨度假胜地。
3 月阿拉伯国家紧急峰会通过埃及计划后,特朗普政府第一时间否定,却在几天后改口称 “没有人要驱逐巴勒斯坦人”,紧接着又被曝与苏丹、索马里接洽迁民事宜。这种反复无常不仅让国际社会困惑,连以色列媒体都感到不满。
以色列《国土报》曾撰文批评美国中东政策 “自相矛盾”,认为华盛顿正在对以色列失去耐心,害怕被加沙问题 “拖累”。
而美国对以色列的军事支持却从未间断,重返白宫后特朗普已批准对以色列出售约 120 亿美元军用物资,3 月初还加紧交付约 40 亿美元的武器包。
对于加沙的重建,不同方面有着截然不同的主张。
阿拉伯国家普遍支持埃及方案中 “尊重巴勒斯坦人自主权” 的原则,欧盟和非盟也对这一立场表示认同。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中东所副所长秦天曾分析指出,埃及方案兼顾了各方关切,组建非党派技术政府、国际社会广泛参与、不强迫人口迁徙等内容能得到阿拉伯世界支持,但美以大概率不会认可,因为以色列坚持要瓦解哈马斯,美国则可能继续强调接管或清空加沙。
哈马斯方面虽对埃及方案表示欢迎,却坚决拒绝在解除武装问题上让步。
以色列内部则分为两派,极右翼政党从反对妥协转向支持停火协议,而强硬派仍对任何涉及哈马斯的协议持保留态度。
加沙街头的废墟还未清理,流离失所的居民仍在等待援助。谁来主导重建,按什么原则重建,资金从哪里来,安全如何保障,这些问题每一个都牵动着各方神经。
库什纳团队制定的方案细节尚未完全公布,但从已披露的内容来看,与埃及方案的思路存在明显差异。
前者更强调外部主导下的安全框架,后者则侧重本地治理和基础设施先行。
国际社会的态度也泾渭分明,欧洲国家对埃及方案的支持与对美国新方案的沉默形成对比,阿拉伯国家则持续发声反对外部势力主导加沙未来。
哈马斯内部的分歧不仅体现在对美国条件的态度上,也反映在如何平衡军事抵抗与民生需求的长期策略上。
而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与哈马斯之间的关系,同样影响着新民事机构的组建进程。
以色列在撤军节奏上的强硬立场,与加沙民众迫切需要人道主义援助的现实形成尖锐对比。
国际社会的援助承诺与实际到位的物资之间存在差距,重建计划的时间表与当地民众的迫切需求也难以完全匹配。
每一个参与方都有自己的考量和诉求,每一项决策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
这些交织在一起的因素,构成了加沙战后重建的复杂图景。读者们你们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