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副高”成硬杠杠!江苏住建厅专家库大洗牌,65岁门槛动了谁的奶酪?
这天,江苏省建筑圈的微信群里,比工地上的搅拌机还热闹。一份红头文件,苏建科〔2025〕82号,像一颗深水炸弹,在平静的水面下轰然引爆。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这个平时略显严肃的机构,毫无预兆地印发了《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专家库管理办法(试行)》,而且,大笔一挥——“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施”。没有缓冲期,没有过渡带,就这样直接上了硬菜。
消息灵通的,第一时间就嗅到了空气中不同寻常的味道。这已经不是简单的“管理办法”了,这简直就是一场针对专家库的“定向清扫”。文件第九条,那几行黑体字,字字千钧,把入库的门槛直接抬到了一个新高度。最扎眼的一条,就是对专业技术人员的要求:“应当具有副高级(含)以上职称”。“副高”,这两个字,瞬间成了一道看得见摸得着的金线。以前,或许凭着资历、人脉、或者某个项目的经验,还能在专家库里占有一席之地。现在,不行了,职称本本成了硬通货,没这个“钢印”,任你口若悬河,经验再丰富,也只能望库兴叹。
紧跟着的,是年龄那道坎。原则上不超过65周岁。这条规定像一把精准的手术刀,一下子切断了不少老专家的“再就业”之路。当然,文件也留了个口子,两院院士、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可以放宽到75周岁。但这毕竟是金字塔尖上的凤毛麟角,对于绝大多数普通专家而言,65岁就是终点线。一时间,有人欢喜有人忧。那些年富力强、手握“副高”职称的中生代工程师,感觉眼前豁然开朗,晋升通道仿佛都宽敞了不少。而一些临近退休或者已经退休,但仍在发挥余热的老前辈们,心里恐怕就五味杂陈了。这阵风,到底是从哪儿吹来的?
这事儿吧,你要是往深了琢磨,就觉得一点也不突然。这些年,各种评审会、论证会,大家或多或少都见过一些怪现状。有的专家,顶着“专家”的名头,讲的却是十年前的老黄历,对新规范、新技术一问三不知,发言稿念得磕磕巴巴,全场最怕的就是提问环节。还有的,纯粹是来“坐镇”的,评审意见永远是“原则上同意”,像个没有感情的橡皮图章。整个过程,与其说是技术把关,不如说是一场心照不宣的流程表演。这种“出工不出力”甚至“不懂装懂”的现象,不仅拖慢了项目进度,更给工程质量埋下了巨大的安全隐患。
知乎上有个匿名网友的评论就挺一针见血的:“有些地方的专家库,早就该洗洗牌了。与其说是智囊团,不如说是养老院,甚至成了某些人脉关系的变现渠道。真正有水平、在一线摸爬滚打的青年才俊进不去,占着茅坑的却不干实事。江苏这次动刀子,不管效果如何,至少这个态度是值得肯定的,敢于向沉疴亮剑,就是进步。”这话糙理不糙。一个行业的健康发展,最怕的就是内部的僵化和论资排辈。当“专家”这个词不再代表着专业和权威,而仅仅是一种身份和待遇时,那整个行业的公信力都会受到侵蚀。这次江苏住建厅的规定,从政治立场、职业操守到专业能力,都划出了明确的红线,显然是想从源头上净化专家队伍,把那些“南郭先生”请出去。
这场由一份文件引发的行业洗牌,带来的影响是深远的。它不仅仅是专家库成员的一次新老更替,更是对整个行业评价体系的一次重塑。它向所有从业人员传递了一个清晰的信号:在这个行业里,想要获得尊重和认可,最终还是要靠实打实的专业能力和不断更新的知识储备。对于那些手握“副高”证书的中青年技术骨干来说,这无疑是巨大的利好。他们的专业价值得到了官方的“背书”,未来在参与重大项目评审、技术论证时,话语权会更重,机会也会更多。可以预见,未来的评审会现场,或许将不再是暮气沉沉的“读稿大会”,而是真正观点的交锋、思想的碰撞。当一群65岁以下,熟悉最新法规标准,拥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副高”们坐在一起,讨论的可能是BIM技术的深化应用,争论的是超低能耗建筑的技术路径,那样的场面,光是想想就让人觉得提气。
当然,新规之下,挑战与机遇并存。门槛抬高了,固然能筛选掉一部分不合格者,但也可能将一些虽无“副高”头衔,却身怀绝技的“扫地僧”挡在门外。毕竟,职称评审体系本身,也存在着各种复杂因素。而对于整个行业来说,如何建立一个更加科学、动态的专家遴选和考核机制,确保持证的专家能够真正发挥作用,而不是形成新的“圈子文化”,这才是更深层次的考验。
这份文件,就像往江苏建筑行业这个大池塘里投下的一块巨石,激起的涟漪必将一圈圈扩散开来。它迫使每一个人去重新审视自己的职业规划和知识结构。对于年轻人,这是激励;对于中年人,这是机遇;对于一些老前辈,这或许是挑战。那么,问题来了,用“副高”和“65岁”这两道硬杠杠来筛选专家,真的就能保证专家库的质量吗?如何避免“一刀切”的弊端,让那些真正的民间高手也能有发光发热的机会?这盘棋,江苏住建厅才刚刚落下第一子,棋局的后续走向,恐怕比文件本身更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你说呢?